前文分别以总产量、捕捞产量、养殖产量、养殖产值和单位养殖产值、进(出)口量、进(出)口额及进(出)口均价为指标,系统梳理了4个选定年份在这些指标排名中位居前十的国家(地区),明确了中国在这些指标排名中的具体位次。本节以一国(地区)的淡水甲壳动物出口量在其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为指标,顺次考察4个选定年份中有哪些国家(地区)在这一指标的排名中位居前十,特别是中国在这一指标排名中的具体位次,表5−12列出了我们的计算结果。
表5−12 选定年份世界淡水甲壳动物出口量在总产量中占比排名前十国(地区) 单位:%
注:向FAO报告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淡水甲壳动物出口量和总产量的国家(地区)分别有4个、10个、11个和13个。虽然这些国家(地区)都提供了其出口量和总产量数据,但其中有一些国家(地区)所报告的甲壳类出口量大于其总产量,也就是说,两者之比超过100%,此类数据我们称其无效数据,因为这不符合我们设计出口量与产量之比的初衷,即比较不同的甲壳类生产国(地区)所生产的甲壳类有多少用于出口。凡是所提供数据被视为无效的国家(地区)均不在出口量在其产量中占比排名的考虑中。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其报告数据被视为有效的国家(地区)分别有2个、8个、7个和8个,也就是说,上述4个年份其报告数据被视为无效的国家(地区)分别有2个、2个、4个和5个。
有必要说明的是,“淡水甲壳动物出口量在总产量中占比”指标衡量的只是一国(地区)生产的淡水甲壳动物有多少进入了国际市场,它由一国(地区)的“淡水甲壳动物出口量”和该国(地区)的“淡水甲壳动物总产量”共同决定。也就是说,一国(地区)的占比高并不必然代表该国(地区)在国际淡水甲壳动物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反之则反是。上述情形在表5−12中都得到了体现。
从前十国(地区)的构成来看。比较表5−9和表5−12后不难发现,每一个选定年份中,都有一些国家(地区)在当年的出口量排名中虽然位居前十,但却并没有出现在当年的出口量在产量中占比的前十排名中。(www.zuozong.com)
例如,荷兰、意大利、摩洛哥、亚美尼亚、斯威士兰、丹麦和德国在2005年的淡水甲壳类出口量排名中分列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第八位、第九位和第十位,但却并没有出现在当年的出口量在产量中占比的前十排名中,取而代之的却是位居当年出口量排名前十以外的瑞典、土耳其、芬兰和美国(2005年有效汇报国家为7个)。
再如,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法国和摩洛哥在2015年的出口量排名中虽然分别位居第五位、第六位、第七位、第九位和第十位,但在当年出口量在产量中占比前十排名中却榜上无名,取而代之的是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2015年有效报告国家为8个)。
此外,即使有些经济体在当年的淡水甲壳动物出口量在产量中占比排名和出口量排名中同时位居前十,在两个排名中的位次也不必然完全一致。仍以2015年为例。有5个国家在两个排名中同时位居前十,若按出口量的高低排序,它们分别是中国(第一位)、亚美尼亚(第二位)、泰国(第三位)、西班牙(第四位)和美国(第八位),若按出口量在产量中占比高低排序,除了亚美尼亚没变仍是第二,其他4个国家的位次都发生了变化,即西班牙(第一位)、泰国(第四位)、中国(第五位)和美国(第六位)。
单纯从出口量在产量中占比的情况看,同时出现在4个选定年份前十排名中的国家只有土耳其,印度尼西亚、西班牙和美国同时出现在其中3个选定年份的前十排名中,上述4个国家都是世界上主要的淡水甲壳类出口国,而印度尼西亚、美国则不仅是主要的出口国,也是主要的淡水甲壳类生产国,且其出口量在各自淡水甲壳类产量中又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以印度尼西亚为例,该国生产的淡水甲壳类在4个选定年份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出口,最高年份的1995年,竟有84.66%的产量进入了国际市场,但是印度尼西亚出口量占比下降很快,在最低年份的2015年,出口量在其产量中所占比重仅达到0.08%。
对中国而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泰国。作为中国的近邻,泰国与中国南方的海南、云南和广西有着非常相似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淡水甲壳类资源禀赋。从产量方面看,两国都是世界上主要的淡水甲壳类生产国,但中国的淡水甲壳类产量远高于泰国的水平,4个选定年份分别比泰国多出4.51万吨、30.39万吨、102.99万吨和225.27万吨。从出口量方面看,2015年中国的出口量1.99万吨,仅比泰国(0.16万吨)多出1.83万吨。显然,2015年中国的淡水甲壳类出口量在本国产量中仅占很少一部分,而泰国的占比则要高得多,达到了9.20%,在当年出口量排名中位居第三,而中国出口量与总产量的占比却仅有0.88%。
考虑到地理上的邻近性和淡水甲壳类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中国和泰国在淡水甲壳类出口量及出口量在产量中占比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其原因极有可能是出在淡水甲壳类的规格、质量、目标市场和销售渠道等方面。前文的分析已经表明,扩大出口贸易对中国淡水甲壳类产业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如何借鉴他国的经验,提高淡水甲壳动物的规格和质量,进一步挖掘国际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以增加中国淡水甲壳动物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把淡水甲壳动物的产量优势转变为效益优势,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中国淡水甲壳动物产业而言无疑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业界、学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