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年间,武汉的汉剧科班受汉河派下路影响较大,为武汉的汉剧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地处鄂东南的咸宁地区科班,某种程度上就是武汉汉剧的人才培养基地。
据钟清明考证,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年间,仅鄂东南地区的咸宁就有汉剧科班41个。比较著名的是通城县石南的胡家科班,班主胡懋盛培养了三生邓清官、胡义昭,四旦胡赞盛,七小胡瑛隆、胡玉册,八贴胡旦、十官。后来胡赞盛继任班主,又开办胡家玉字科班,培养了玉林、玉清、玉喜等名伶。当时流传“没有狗肉不上席,没有胡赞盛不开台”的谚语。胡玉册(1775—1832)则到通城县左港润泽屋开办小胡家科班,先后办三科,每科有百余人。胡玉册是胡家科班的最后一位班主。通城地处湘鄂赣边区,胡家科班吸收周边娃娃严格培训,不少优秀者进入汉口搭班卖艺。
清中叶,通山余家畈余庆官和泉山的周锡高在通山开班教戏。余庆官字允长,习十杂,有口吐真火、嘴耍獠牙、喷雾开脸的绝技。他二十余岁到汉口搭班,与李翠官、小台官同台演出。余在汉口红极一时,族人引以为豪,《余氏宗谱》将之事迹记载其中,谱头有云“一门三太守,四代五尚书。九子十大样,戏师余允长”。
再往后是同治五年(1866)舒天祥在通山宝玉河开办的小寿字科班,教师是同县老寿字科班弟子邹寿美、赵寿兴、张寿高,培养出名角三生胡寿文,六外舒二喜,十杂某寿奎。(www.zuozong.com)
舒二喜(1854—1929)从1890至1919年的30年间,就在通山等地创立“正、林、胜、梁、洪、法、宝、善、汉、天、祥、兴”12届科班,这12届科班中,只有天字科班1914年左右开办于浠水县洗马河,其余都在通山县,分别是:正字科班(1890)、林字科班(1899)、胜字科班(1901)、梁字科班(1901)、洪字科班(1904)、法字科班(1906)、宝字科班(1908)、善字科班(1908)、汉字科班(1912)、祥字科班(1918)、兴字科班(1919)等,培养出杨正坤、陈洪田、陈天彩等上百名汉剧人才。
咸宁距离武汉近百来里,又有水路相通,很方便艺人的流动。从清代中叶至民国年间,咸宁地区的汉剧科班教育从未中断,尤以通山、通城两地为盛,他们培养的汉剧人才占领了周边地区的演剧市场。在长期商业演出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则会选择前往武汉搭班唱戏,客观上为汉镇的汉剧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