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于河②,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④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⑤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⑥数小舟,曳铁钯⑦,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⑧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⑨。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⑩?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⑪,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⑫乎?”众服为确论⑬。
一老河兵⑭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⑮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⑯。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⑰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⑱,遂反溯流逆上矣⑲。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⑳,果得于数里外。然则㉑天下之事,但㉒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㉓?
作者简况
纪昀(公元1724—公元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经历过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曾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等职。嘉庆十年(1805)二月,病逝,谥号“文达”,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文达公”“纪文达”。
纪昀生性诙谐幽默,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善于写诗和骈文,尤其善于考证之学,著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评文心雕龙》《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等。
疑难注释
①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河干:河边,河岸。
②山门圮(pǐ)于河:寺庙的门倒塌在河中。山门,寺庙的大门,古代寺院多在山林深处,故名“山门”。圮,倒塌。
③阅:经历,经过。
④募(mù):募集。
⑤竟:最终,终于。
⑥棹:船桨,这里当动词用,指划桨,划船。
⑦曳(yè)铁钯(pá):拖着铁钯。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钯,通“耙”(pá)。
⑧设帐:设馆授徒,即教书。
⑨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探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⑩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这,指石兽。木柿,木片。暴涨,洪水,大水。
⑪乃: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表示确认,可理解为“是”“就是”。湮:埋没。
⑫颠:颠倒,错乱。
⑬众服为确论: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恰当的言论。
⑭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⑮盖:因为,用在上下句之间表原因。
⑯啮(niè)沙为坎穴:冲刷沙子形成坑洞。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www.zuozong.com)
⑰倒掷:摔倒,倾倒。
⑱转转不已:一再翻转,不停地转动。
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溯,逆流而上。
⑳如其言:按照他的话。
㉑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㉒但:只,仅仅。
㉓可据理臆(yì)断欤(yú):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臆断,主观武断。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呢”“吗”。
诗文大意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里。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找寻两个石兽,最终也没有找到。僧人们都认为顺着水流流到下游去了。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也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到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个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到下游去呢?只不过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浮动,石兽埋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往下游寻找,不是弄颠倒了吗?”众人都信服他的话是正确恰当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到教书先生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失落在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到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浮动,水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坑洞,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多次不停地转动,石头就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流下游寻找石兽,固然是颠倒的;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不更加颠倒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以外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天下的事,只知道一个方面,不知还有另一面的多了,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诗文名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诗文欣赏
《河中石兽》是一篇简短精炼、寓意深刻的说理小文,这种文体在古代被称为“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内容广泛繁杂,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故事。以寻找河中石兽为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事情的起因和寺僧寻找石兽失败。寺僧原地打捞“竟而不得”后,“以为顺流下矣”,于是划着小船,拖着铁耙,顺流寻找,结果“寻十余里无迹”。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显示出寺僧考虑不周详,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的态度。
第二部分写“讲学家”嘲笑寺僧不懂物理,他认为石兽沉在河底的泥沙中。“闻之笑曰”,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一个“笑”字刻画出“讲学家”一知半解却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尔辈不究物理”,表示出讲学家骄傲自大和对寺僧的轻视。讲学家虽然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轻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照应下文“但知其一”“据理臆断”。在这里讲学家代表了一种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主观臆断的态度。“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又一次嘲笑别人,也又一次显示讲学家的自大高傲。
第三部分写“老河兵”根据他多年的实践经验,判断石兽应该去河流的上游寻找,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前面讲学家“笑”是讥笑寺僧不懂“物理”,这里老河兵“笑”是讥笑讲学家主观臆断。老河兵“笑”,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也包含自信和沾沾自喜的意味。“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老河兵能做出正确推断,是因为他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在这里,老河兵代表了一种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从而提出符合实际理论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四部分画龙点睛,归结全文,得出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和实际经验做出判断,实践出真知,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全文故事曲折,情节变化起伏,虽只有短短的200多字,但写得结构严密,脉络分明,层层深入,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