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华永康,有着黄帝铸鼎的美丽传说。
永康城南有座石城山,山中有个叫“金店”的地方。
相传黄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曾一度失利,原因是蚩尤部落较早掌握了青铜器,而黄帝使用的仍然是石器。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黄帝派部落成员四处寻觅可以冶炼兵器的矿源,终于在永康找到了有着铜矿的铜山,于是黄帝开始在永康金店炼铜和铸器。
经过军士们七七四十九天的日夜劳作,铸造出不少刀、矛、枪、戟等兵器和釜(锅)、甑、瓢、勺等用具。这下,黄帝部族武器精了,士气大振。而黄帝更是踌躇满志,决定在石城山铸造铜鼎,以炼制九鼎金丹。
黄帝把铸鼎日期选定为农历四月廿四日他生日那天。是日一早,黄帝穿着嫘祖为他缝制的丝绸新衣,带着嫘祖、元修和大臣们来到金店,亲自监督浇铸。在工场的中心,一丈多高的铸鼎模具早已摆放在那里,四周站满围观的军士和百姓。待黄帝坐定,大臣后士即命令升炉生火,投入铜锭。不一会儿,炉灶内闪烁着金黄色的铜水之光。工匠们轮流将滚滚冒烟的铜水一次次浇入模具之中。经过数天不断的浇铸,铜鼎终于铸造完成。
黄帝和军民们欢呼雀跃,一片欢腾,喜庆铸鼎成功。铜鼎高一丈三尺,大如可盛十担谷物的陶器,鼎中有黄帝书写的篆书:“真金作鼎,百神率服。”后来,黄帝将此鼎转运至石城山上,供祭拜天帝和炼制金丹之用。(www.zuozong.com)
传说黄帝铸造的这座鼎是中国最早的鼎,因此黄帝是中国五金之祖,黄帝鼎是中国五金之根,那金店即是五金之根的发源地了。
这仅仅是美丽的传说吗?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收集南朝陈虞荔所写的关于我国古代鼎器的权威著作《鼎录》。虞荔在《鼎录》中写道:“金华山皇帝作一鼎,髙一丈三尺,大如十石瓮。像龙腾云,百神螭兽满其中。文曰:‘真金作鼎,百神率服。’复篆书三足。”
石城山属方圆“三百六十余里”的金华山一脉,晋代郭璞注释的《山海经·海内南经》说:“三天子鄣山……张氏《土地记》曰:东阳(郡)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清康熙《金华府志》《古今图书集成》、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清光绪《永康县志》等均录有石城山的山貌和黄帝采铜山之铜在石城山铸鼎的记载。现今的石城山上尚有铸鼎的遗迹。
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与附宝之子,以姬为姓,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黄帝的生卒年份为公元前2717—前2599年(一说公元前2967—前2599年)。无论从哪个年份算,无论从黄帝多大年纪算,他在永康铸鼎都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黄帝铸鼎”被认为是永康五金产业发展的历史渊源。从那时起,永康的先民就踏上了艰辛的五金之路,大批男性公民从十多岁就开始学艺,做银、铜、铁、锡匠。千工百匠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他们肩挑百斤行担,终年走村串巷,到全国各地补铜壶、补铁锅、铸铜勺、铸饭叉、打菜刀、打锡瓶等,足迹所至,几乎遍及全国,留下了“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佳话。正因如此,也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五金城、中国五金之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