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废画吴作人先生撕画可贵之处

废画吴作人先生撕画可贵之处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曾从文章中读到:吴作人先生不仅刻意丹青,还勇于“撕画”;李可染先生则请篆刻家邓散木刻了一枚“废画三千”的闲章。可见,画家要有精品意识,原是绘画艺术的自身规律所要求的。李可染先生“废画”,吴作人先生“撕画”,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把自认为低劣之作,销毁于自己手上,不使其面市、传世。画家们多出精品,必将极大地促进艺术的繁荣,民族的进步,为祖国争光,为人类添彩。

废画吴作人先生撕画可贵之处

笔者曾从文章中读到:吴作人先生不仅刻意丹青,还勇于“撕画”;李可染先生则请篆刻家邓散木刻了一枚“废画三千”的闲章。这从一个角度体现了老一辈画家下笔谨严、追求精品的心态和情操。他们的感人事例启示和鞭策我们:画家要有精品意识。

绘画是一种艺术活动。潘天寿先生说,“中国画意境、气韵、格趣为最高境地”,“画须有笔外之笔,墨外之墨,意外之意,即臻上乘禅矣”。要达到这样“迁想妙得”的境界,不仅要把生活的真实上升为艺术的真实,还要用诗文题跋印章等来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画面的情趣和意境。而且“笔墨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不能有一点疏忽差错”(李可染语)。可见,画家要有精品意识,原是绘画艺术的自身规律所要求的。

当然,要出“精品”,谈何容易。“精品”不同于“常品”。通常情况,一位画家所出的精品总是少数,大量的会是常品,也难免会出些劣品。对于低劣之作,就看画家有否废画的精神、撕画的勇气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人际交往免不了要搞些“应酬画”,倘以劣作应付,还不如不予的好,否则只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有时面对某某作品集邀约,担心被欺骗,有所警觉,原可理解。倘认定可靠并参与,又不舍得以精品割爱,岂非自我作践,不能如实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也不利于提高作品集的品位。现在,艺术品走向市场,画家以若干作品面市,谋求经济收益,以画养画,无可非议。但如果画家受了拜金主义的冲击,钻到钱眼里去,贪图数量,不顾质量,粗制滥造,滥竽充数,无异自砸品牌。可见,画品的背后,还有个人品问题。

李可染先生“废画”,吴作人先生“撕画”,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把自认为低劣之作,销毁于自己手上,不使其面市、传世。这体现了老画家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后世负责的崇高品格和深邃眼光。营销业里有个经典说法:一万件商品有一件不合格,不合格率只是万分之一;可在这件商品的用户手里,不合格率却是百分之百。站在用户的立场上,我们的产品质量应该做到万无一失。“废画”“撕画”,正是体现了这种万无一失的精神。自然,精品意识与质量观念不是同一个概念。质量是基础,精品更高一步。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国宝。画家们多出精品,必将极大地促进艺术的繁荣,民族的进步,为祖国争光,为人类添彩。有了精品意识,画家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尽管笔下不见得件件是精品甚或传世之作,但总能时时激励自己提起精神,注重质量,以人品来保证画品。时下,各行各业都在围剿“假冒伪劣”,画界也不例外。中华大地人才济济,不乏能人,画坛也复如此。但能人应当把自己的抱负寄托在铸造精品上,如果眼光短浅,贪图私利,把自己宝贵的精力放在“造假制劣”上,那么越造越对不起我们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民族,那就太可悲了。(www.zuozong.com)

本文以一个小故事作结尾。某地有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师,擅画寿桃,生意极忙,画画时关门闭户,不令庶妇得见。原来,他把洋红颜料倒在脚盆里,脱光裤子用屁股一蘸,在宣纸上一坐,即得大寿桃一枚。倘若略施巧力,则可得大小寿桃各一枚。然后添枝加叶,赋诗题赞,俨然中堂之轴。后来被邻里看破,使大家明白:那高悬于堂前,顶礼膜拜,以为象征寿比南山的“吉祥物”,竟是屁股“画”出来的。于是,大喊晦气,大骂下作。那位异想天开的画师,当然只好溜之大吉了。这个故事虽然粗俗,却可警世,特别是值得那些缺乏精品意识的画师们引以为戒的。这里谈的是画道,其实对书道乃至整个艺道都适用。要有精品意识,力求使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质量上乘,应是艺术家们的共同信条。

(原载《中华书画报》1998年1月5日;辑入《中国精典文库》、文艺报《文艺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