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子昂诗歌《陈子昂》的具体赏析

陈子昂诗歌《陈子昂》的具体赏析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子昂集十卷(唐)陈子昂撰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武后建周称帝,子昂上《周受命颂》以媚悦后。世称“陈拾遗”。参见岑仲勉撰《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罗庸撰《陈子昂年谱》、彭庆生撰《陈子昂年谱》。

陈子昂诗歌《陈子昂》的具体赏析

陈子昂集十卷  (唐)陈子昂撰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拜麟台正字,再转右拾遗。数上疏陈事。武后垂拱二年(686),随乔知之北征,曾出塞至张掖等地。永昌元年(689),再次受武后召见,论为政之要,劝武后兴明堂、大学,俄迁右卫胄曹参军。武后建周称帝,子昂上《周受命颂》以媚悦后。擢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696),从建安王武攸宜东征契丹,参谋帷幕。因谏议军事不蒙接纳,贬为军曹。圣历元年(698),以父老辞官,诏带官归侍。为县令段简所害。世称“陈拾遗”。生平事迹见卢藏用《陈氏别传》、《旧唐书》卷一九〇中、《新唐书》卷一〇七本传、赵儋《大唐剑南东川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梓州刺史鲜于公为故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唐诗纪事》卷八、《唐才子传校笺》卷一。参见岑仲勉撰《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辅仁学志》第14卷第一、二合期);罗庸撰《陈子昂年谱》(徐鹏点校《陈子昂集》附,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彭庆生撰《陈子昂年谱》(《陈子昂诗注》附,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子昂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于唐初首倡高雅冲淡之音,追建安之风骨,变齐、梁之绮靡,为唐诗革新之先驱。其诗揭露时弊,表达志向;感悟人生,抒发牢骚。独绍古雅,高振唐音。五古慷慨悲壮,雄浑苍凉。《感遇》组诗,词旨幽邃,音节豪宕。五律设色妍丽,寓意苍远,坚光奥响,遂开少陵之先。散文亦被视为唐古文运动之开端,章奏书疏直言无忌,慷慨激昂,方诸汉初,可拟贾生;比于贞观,凌乎魏徵。卢藏用称其“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张颐评云:“诗自《三百篇》而下,惟汉魏音韵风骨犹近于古。逮乎两晋,骎骎而变。胚胎于宋,浮靡于齐、梁,至于陈、隋极炽,而雅音几乎熄矣。有唐之兴,文运渐启,虽‘四杰,、‘四友,称美于时,然其流风余韵,渐染既久,未能悉除。则天时,蜀之射洪人陈公子昂字伯玉者,一旦崛起西南,以高明之见,首唱平淡清雅之音,袭骚雅之风,力排雕镂凡近之气。其学博,其才高,其音节冲和,其辞旨幽远,超轶前古,尽扫六朝弊习,譬犹砥柱矻立于万顷颓波之中,阳气勃起于重泉积阴之下,旧习为之一变,万汇为之改观。故李太白、韦苏州、柳柳州相继而起,皆踵伯玉之高风,俾后世称仰叹慕之不暇,可谓诗人之雄矣。其文虽有六朝唐初气味,然其奏疏数章,亦有用世之志。”(《陈伯玉文集序》)徐献忠评云:“唐初律体声华并隆,音节兼美,属梁陈之艳藻,铲末路之靡薄,可谓盛矣。而古诗之流,尚阻蹊径。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感遇》诸作,挺然自树,虽颇峭迳,而兴寄远矣。自余七言诸体,乃非所长,《春台》之作,纯有楚声,此意寥寥,几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扬波,宗称百代。慷慨瓌奇之气,尚诡于风人之度耶!”(《唐诗品》)宋育仁论曰:“骨格清凝,苍苍入汉,源出《小雅》,故有怨悱之音。《感遇》诸篇,璆然冠代,称物既芳,寄托遥远,固当仰驾阮公,俯陵左相。《幽州》豪唱,述为名言,如河梁赠答,语似常谈,而脱口天成,适如人意。海内文宗,非虚誉也。”(《三唐诗品》卷一)

陈子昂文集十卷,为友人卢藏用编而序之,序言“今采其遗文可存者,编而次之,凡十卷”(《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旧唐书》本传亦谓陈子昂“有集十卷,友人黄门侍郎卢藏用为之序,盛行于代”。《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并著录《陈子昂集》十卷;《崇文总目》卷五著录《陈拾遗集》十卷。《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上》著录《陈子昂集》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上》著录《陈拾遗集》十卷,《文献通考·经籍考五八》、《宋史·艺文志七》、《国史经籍志》卷五并著录《陈子昂集》十卷,《唐才子传》卷一亦云:“有集十卷,今传。”知十卷本在宋代流传时有《陈子昂集》与《陈拾遗集》两种不同名称。今除敦煌写本残存三卷外,余皆散佚。今传《陈伯玉文集》十卷,以明弘治四年(1491)杨春重辑、杨澄校定本为最早。凡前集五卷、后集五卷,附录一卷。前有张颐序,次卢藏用《陈伯玉文集序》,次目录,正编卷一至卷二诗赋,卷三、卷四表,卷五碑文,卷六志铭,卷七、卷八杂著,卷九、卷十书启。附录新、旧《唐书》列传、卢藏用《陈氏别传》、赵儋《大唐剑南东川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梓州刺史鲜于公为故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宋郭延谓《重刻旌德之碑文》、卢藏用《祭陈公文》及《过学堂览文集诗》(原注缺),最后为杨澄后序。考敦煌残本《故陈子昂遗集》三卷,存卷八《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之末,至卷十终。用之与杨本相比勘,两者编次悉同无异,可证杨本来源于卢藏用原编本。此本历经后人翻刻,《四部丛刊初编》并据秀水王氏二十八宿研斋藏明刻本影印。(www.zuozong.com)

另《四库全书》所收《陈拾遗集》,亦为十卷,而编次、篇目略有差异。清道光间又有杨国桢编刻的《陈伯玉文集》五卷。卷前有杨国桢《陈伯玉集序》,中云:“其诗向无专集,偶得明人刻本,署‘新都杨春重编,。揭阅之,则不全不备,意甚觖然,因于《全唐诗》中备录其诗,并搜其文之散见于各书者,汇而梓之,计文三卷,诗二卷,裒然成集,乃翕然意满矣。卷端列卢藏用原序一首、别传一首、新旧《唐书》本传各一首。知其人必论其世,庶诵读者得有以考焉。”卷末附录有关陈子昂资料,以杜甫《陈拾遗故宅诗》、宋文同《拾遗亭》、元谯希亮《明远亭记》、文礼恺《射洪金华书院记》、明谢东山《陈伯玉先生遗像跋》、清熊泰《重修陈子昂墓志》等较为可贵,足资参考。有道光十七年(1837)尊德堂刻本,咸丰四年(1854)重刻本。又《陈子昂集》二卷,无序跋、目录。诗依体诠次。卷上赋一篇、五古六十六首;卷下五律二十八首、五排十九首、五绝五首。诗凡一百一十八首。有明铜活字《唐人诗集》、朱警辑《唐百家诗》、张逊业辑《十二家唐诗》及许自昌辑《前唐十二家诗》诸本,许本增诗六首;又明杨一统辑《唐十二名家诗》本,作一卷。《全唐诗》卷八三、卷八四编其诗二卷;《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一补一首。

今人徐鹏点校《陈子昂集》,补入诗文十余篇,辑校最为完备,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出版;彭庆生撰有《陈子昂诗注》,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