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柳河东集四十五卷柳宗元撰的赏析

柳河东集四十五卷柳宗元撰的赏析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唐)柳宗元撰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人称“柳柳州”、“柳河东”。北宋穆修(伯长)多年访求,晚年始得一旧抄本《唐柳先生集》四十五卷,乃勘其讹误,录为别本。此集系宋人编校柳集的第一本,成为后来所有柳集之祖本。绍兴四年,李褫继殿院常子正之后守柳州,编刻成《柳州旧本河东先生集》,李褫序曰:“粤惟柳

柳河东集四十五卷柳宗元撰的赏析

柳河东集四十五卷  (唐)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父镇,安史乱时,徙家吴兴(今浙江湖州),官终侍御史。宗元长于京师。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十二年(796),登博学宏词科。十四年(798),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十七年(801),调蓝田尉。十九年(803),征拜监察御史里行,与为监察御史的刘禹锡韩愈同官御史台。二十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宜用事,尤奇待之,密引禁中,与之图事,擢为礼部员外郎,和刘禹锡、吕温等人一道参与“永贞革新”。八月,顺宗因病内禅,宪宗继位。九月,贬为邵州刺史,不半道,复贬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正月,召赴京师。三月,又出为柳州刺史。十四年(819),卒于任所,年四十七。人称“柳柳州”、“柳河东”。生平事迹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旧唐书》卷一六〇、《新唐书》卷一六八本传、《唐才子传校笺》卷五。有年谱多种,如宋文安礼《柳宗元年谱》、张敦颐《柳先生历官记》,今人施子愉《柳宗元年谱》(《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严薇青《柳宗元世系补正》(《山东师院学报》1957年第1期)、吴文治《柳宗元年谱》(《柳宗元评传》附录,中华书局1962年版)等。其中,以施谱较通行。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新唐书》本传),为唐代杰出散文家和诗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散文与韩愈齐名,诗则与韦应物并称。“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迭出”(刘熙载《艺概·文概》),立意新,蕴涵深,牢骚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状物写景,“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行文简明峻洁,风格雄深雅健。体裁多样,各体均有佳作。传记文,叙事写人,生动逼真;山水游记,清新秀美,情景交融寓言小品,短小警策,含蓄犀利。林纾评云:“子厚之文,古丽奇峭,似六朝而实非六朝。由精于小学,每下一字,必有根据。体物既工,造语尤古,读之令人如在郁林阳朔间,奇情异彩,非特不易学,而亦不能学。”(《春觉斋论文·流别论》)刘师培论曰:“子厚之文,善言事物之情,出以形容之词(如永州、柳州诸游记,咸能类万物之情,穷形尽相,而形容宛肖,无异写真),而知人论世,复能探原立论,核覈刻深(如《桐叶封弟辨》、《晋赵盾许世子义》、《晋命赵衰守原论》诸作,皆翻案之文也。宋儒论史,多诛心之论,皆原于此),名家之文也。”(《论文杂记》一二)柳诗语言峻洁,气体明净,善于从幽峭掩抑之意境中,表现其沉着深挚的感情。刘辰翁云:“子厚古诗,短调纡郁,清美闲胜;长篇点缀精丽,乐府托兴风动。”(《唐诗品汇》卷一五引)汪森曰:“柳先生诗,其冲澹处似陶,而苍秀则兼乎谢,至其忧思郁结,纡徐凄婉之致,往往深得楚骚之遗,亦诗歌之雄杰也。”(《韩柳诗选》)蔡绦论曰:“柳子厚诗,雄深简淡,迥拔流俗,至味自高,直揖陶谢。然似入武库,但觉森严。”(《西清诗话》)宋人田锡对柳宗元人格才能推崇备至,对其不幸遭遇感慨万千:“古人或有其言而无其行,或有其质而无其文,故周勃持重而词则寡焉,子夏美才而行或缺焉,犹能安汉皇之祚,游仲尼之门。惟公之文,纬地经天;惟公之行,希圣齐贤,彬彬然若黼黻之华衮,锵锵然若咸韶之在悬。古人或有其才而无其时,必避害以巽,令人以随。颜子之贤,当周德之衰微,孟轲之仁,值王道之陵迟,亦能服膺于圣人之道,偃蹇为霸者之师。惟公策名于贞元之间,通籍于元和之时,阔步高视,飞声流辉,谓佐王之才得以施,谓当朝大臣不我遗。古人或虽得其时而无知己,设有知己,一人而已。故国侨出涕,以子皮之死;夷吾之恸,以鲍君亡矣。唯公有刘公禹锡之交,有韩侯退之在朝,有吕衡州以倜傥与公为游处,有皇甫湜以文章与公相遨游。而公位不过为南宫外郎,命不过为柳州之牧,以谪而出,至死不服。如明堂之材朽于溪谷,如千里之马轭于辇毂,时耶命耶?以是知为仁者未必获祐,修德者或亏多福。”(《题罗池庙碑阴文》)

柳宗元卒后,刘禹锡遵其遗嘱编次其集而序之。序云:“子厚病且革,留书抵其友中山刘某曰:‘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某执书以泣,遂编次为三十通(一本作“四十五通”),行于世。”(《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记》)此集因五代动乱,多有散逸。北宋穆修(伯长)多年访求,晚年始得一旧抄本《唐柳先生集》四十五卷,乃勘其讹误,录为别本。其天圣元年(1023)所作《唐柳先生集后序》云:“予少嗜观(韩柳)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见于世,出人间者,残落才百余篇。韩则虽目其全,至所缺坠,亡字失句,独于集家为甚。……久惟柳之道,疑其未克光明于时,何故伏其文而不大耀也?求索之莫获,则既已矣于怀。不图晚节遂见其书,联为八九大编。夔州前序其首。以卷别者凡四十有五,真配韩之巨文欤!书字甚朴,不类今迹,盖往昔之藏书也。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误脱。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劘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因按其旧,录为别本,与陇西李之才参读累月,详而后止。”此集系宋人编校柳集的第一本,成为后来所有柳集之祖本。

北宋政和四年(1114)沈晦在穆本基础上,重新编校成《四明新本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自云所据“凡四本:大字四十五卷,所传最远,初出穆修家,云是刘梦得本。小字三十三卷,元符间京师开行,颠倒章什,补易句读,讹正相半。曰曾丞相家本,篇数不多于二本,而有邢郎中、杨常侍二行状,《冬日可爱》、《平权衡》二赋,共四首,有其目而亡其文。曰晏元献家本,次序多与诸家不同,无《非国语》。四本中,晏本最为精密。柳文出自穆家,又是刘连州旧物,今以四十五卷本为正,而以诸本所余作外集,参考互证,用私意补其阙。……以《唐书·孝友传》校《复雠议》,以《楚辞·天问》校《天对》,以《左传》、《国语》校《非国语》,以唐宋类书、唐人笺表校《天论》等篇,其见于《唐书》者,悉改从宋景文。凡漫乙是正二千处而赢,又釐革《为京兆请复尊号表》,增入《请听政第二表》、《贺皇太子笺》、《省试庆云图诗》,总六百七十四篇,锓木流行”(《四明新本河东先生集后序》)。

绍兴四年(1134),李褫继殿院常子正之后守柳州,编刻成《柳州旧本河东先生集》,李褫序曰:“粤惟柳州,迺侯旧治。其如生为利泽,殁为福寿,以遗此土之民者,可谓博厚无穷。然自唐迄今,垂四百年,此邦寂未有以侯文刊而为集者,殆非钦侯英灵而慰侯惠爱,觊其颦笑降鉴而庙食于柳人也。绍兴载岁,殿院常公子正,被命守邦,至谒祠下。退而访侯遗文,则茫然无有,独得石刻三四,存于州治。自余虽诗章记事,所以藻饰柳邦者,亦蔑如尔,又安得所谓全文备集者哉!因喟叹久之,出旧所藏及旁搜善本,手自校正,俾鸠良工,创刊此集。其编次首尾,门类先后,文理差舛,字画讹谬,无不毕理。且委僚属助成其事,未克就,促招公对,眷眷相嘱焉。褫虽不才,实获蹑踪继轨于公之后尘,而喜公乐善之心,付托之语,乃督余工,助成一篑,岂惟不坠侯之伟文,抑亦成公之雅志焉。”(《柳州旧本河东先生集后序》)另有李石编校《河东先生集》,其《河东先生集题后》云:“石所得柳文凡四本:其一得之于乡人萧宪甫,云京师阎氏本;其一得之于范衷甫,云晏氏本;其一得之于临安富氏子,云连州本;其一得之于范才叔之家传旧本。阎氏本最善,为好事者窃去;晏氏本,盖衷甫手校以授其兄偃刻之,今蜀本是也。才叔家本,似未经校正篇次,大不类富氏连州本,朴野尤甚。今合三本校之,以取正焉。如刘宾客序云‘有退之之志并志文,祭文附于第一通之末’,盖以退之重子厚叙之意云尔也。蜀本往往只作‘并祭文’,其他有率意改窜字句以害义理者尚多,此类或作字、一作字、衍字、去字,此三本之相为用也。然亦未敢以为全书,尚冀复得如阎氏本者而取正焉。”

《新唐书·艺文志一》著录柳宗元《非国语》二卷、《艺文志三》著录柳宗元注《扬子法言》十三卷、《艺文志四》著录《柳宗元集》三十卷;《崇文总目》卷五著录《柳宗元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一》著录《非国语》二卷,《艺文志四》著录注《扬子法言》十三卷(宋咸补注)、《艺文志五》著录《龙城录》一卷、《艺文志七》著录《柳宗元集》三十卷。《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上》著录《柳宗元集》三十卷,《集外文》一卷。记云:“宗元少精敏绝伦,文章卓伟精致。既窜斥,堙厄感郁,一寓诸文,傲《离骚》数十篇,读者悲恻。在柳州,进士走数千里从学,经指授者,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韩愈评其文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集中有《御史周君碣》,司马温公《考异》以此碣为《周子谅碣》,实开元二十五年也,柳作天宝时误。按,此碣殊疏略,《旧唐书纪》、《牛仙客传》及《玄宗实录》皆载子谅以弹牛仙客,杖流瀼州,死蓝田。”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著录《柳先生文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附录二卷。记云:“希弁所藏卷帙,与刘禹锡四十五通之说同。以诸本点校,写诸公评论于逐篇之上,附录中先后失次者正之,遗缺者补之。若夫昌黎所作先生墓志、祭文,他本皆在附录中,惟此本在《正符》之后,盖禹锡自谓附于第一通之末也。朱文公尝谓,柳文后《龙城杂记》,王銍性之所为也。子厚叙事文字,多少笔力,此记衰弱之甚,皆寓古人诗文中不可晓知底于其中,似暗影出云。”《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上》著录《柳柳州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记云:“刘禹锡作序言‘编次其文为三十二通,退之之志若祭文附第一通之末,。今世所行本皆四十五卷,又不附志文,非当时本也。或云沈元用穆伯长本。”又《柳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别录》一卷(案《文献通考》作二卷)、《摭异》一卷、《音释》一卷、《附录》二卷、《事迹本末》一卷,记云:“方崧卿既刻韩集于南安军,其后,江阴葛峤为守,复刊柳集以配之。《别录》而下,皆峤所裒集也。《别录》者,《龙城录》及《法言注》五则。《龙城》,近世人伪作。”据以上诸家所述,则宋代柳集流行有三十卷本、三十三卷本、四十五卷本三种版本。其中三十卷本可能最接近刘禹锡原编面貌,而四十五卷本为穆修校编,凡雅诗歌曲一卷、赋一卷、文三十九卷、诗二卷,以及别集《非国语》二卷,成为当时通行本。集外文、外集、附录均为宋人递加补缀而成,故卷帙次第亦不尽相同。

宋刊柳集白文本存世较少,日人涩江全善著《经籍访古志》称赐庐文库藏有永州刊《唐柳先生文集》残本九卷、外集一卷,不题编集名字。原三十二卷、外集一卷。现存卷十四至十八,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二,并外集一卷,合十卷。今得见有乾道元年(1165)永州郡庠刊《柳先生外集》一卷,光绪间蒯氏影刻本题作《柳柳州外集》,增附录一卷。另明游居敬校《柳文》四十三卷(凡雅诗歌曲一卷、赋一卷、文三十九卷、诗二卷),又别集二卷(录《非国语》)、外集二卷(收佚文)、附录一卷,有嘉靖刻本和清同治补刻本。又同治间零陵柳氏祠堂刻本,题《柳文惠公全集》四十三卷,亦有别集二卷、外集二卷、附录一卷。单收诗歌的,有《柳柳州集》四卷,清胡凤丹辑《唐四家诗集》本;《柳河东先生诗集》三卷,清康熙年间洞庭席氏琴川书屋刊《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柳河东诗集》二卷,汪立名辑《唐四家诗》本。单录柳文的,则有《柳文》二十二卷,明万历叶万景刻本。

为柳集作注,始于南宋。张敦颐作《柳文音辨》,严有翼作《柳文切正》,童宗说作《柳文音释》,潘纬作《柳文音义》、韩醇作《柳文诂训》,集注本流传后,单注本渐废,仅韩醇《新刊诂训唐柳先生文集》有传。今传《新刊诂训柳先生文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新编外集》一卷,宋韩醇诂训。前载刘禹锡序,宋王咨序,后有醇自记,并附录穆修后序。“淳熙中,醇因沈氏之本为之笺注。又搜葺遗佚,别成一卷,附于《外集》之末,权知珍州事王咨为之序。醇先作《韩集全解》,及是又注柳文。其书盖与张敦颐《韩柳音辨》同时并出,而详博实过之。魏仲举《五百家注》亦多引其说”(《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〇)。有清抄本和《四库全书》本。(www.zuozong.com)

宋人集释本皆为四十五卷本,存世有:

1.《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四十三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后附录刘禹锡《天论》三篇,《唐书》本传,皇甫湜《祭柳柳州文》、刘禹锡《祭柳员外文》、《重祭柳员外文》、《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曹辅、黄翰、许尹《祭柳侯文》各一篇,汪藻《永州柳先生祠堂记》,穆修《旧本柳文后序》,沈晦《四明新本柳文后序》,李褫《柳州旧本柳文后序》,文安礼《柳文年谱后序》。旧本题宋童宗说注释、张敦颐音辩、潘纬音义。“盖宗说之注释、敦颐之音辩,本各自为书。坊贾合纬之音义,刊为一编。……其本以宗元本集、外集合而为一,分类排次,已非刘禹锡所编之旧。而不收王銍伪《龙城录》之类,则尚为谨严。其音释虽随文注解,无大考证,而于僻音难字,一一疏通,以云详博则不足,以云简明易晓,以省检阅篇、韵之烦,则于读柳文者亦不为无益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〇)。有宋建阳书坊刻本和元明多种刻本。《四库全书》据宋麻沙小字本收录,《四部丛刊初编》则据元刊本影印。

2.《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四十五卷,是柳集较早的会注本,辑者不详,保存各家姓氏,有南宋蜀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影印,吴文治据以校点为《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3.《新刊五百家注音辩唐柳先生文集》四十五卷、附录二卷、新编外集一卷、《龙城录》二卷,庆元间建安书商魏仲举辑。仿“五百家注韩”体例,开列注家姓氏,汇辑众说成书,自云“新添集注五十家,续添补注七十家”。自二十二卷以下全缺,仅存卷一至卷二十一。而外集诸种卷帙完好。有宋刻残本和《四库全书》本。馆臣云:“其版式广狭,字画肥瘠,与所刻《五百家注昌黎集》纤毫不爽,盖二集一时并出也。前有《评论训诂诸儒姓氏》,检核亦不足五百家。书中所引,仅有集注、有补注、有音释、有解义,及孙氏、童氏、张氏、韩氏诸解,此外罕所征引,又不及《韩集》之博。盖诸家论韩者多,论柳者较少,故所取不过如此。特姑以五百家之名,与《韩集》相配云尔。书后《外集》二卷,《新编外集》一卷,乃原集未录之文,共二十五首。《附录》二卷,则《罗池庙牒文》及崇宁、绍兴加封诰词之类,而《法言注》五则亦在其中。又附以《龙城录》二卷,序传碑记共一卷,后序一卷。而《柳文纲目》、文安礼《年谱》,则俱冠之卷首。其中如《封建论》后附载程敦夫论一篇,又扬雄《酒箴》、李华《德铭》、屈原《天问》、刘禹锡《天论》之类,亦俱采掇附入。其体例与《韩集》稍异。虽编次丛杂,不无繁赘,而旁搜远引,宁冗毋漏,亦有足资考订者。且其本椠锲精工,在宋版中亦称善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〇)

4.《重校添注音辩唐柳先生文集》,嘉定间郑定在魏氏本基础上增益而成。《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著录《重校添注柳文》四十五卷、外集二卷。记云:“姑苏郑定刊于嘉兴,以诸家所注辑为一编,曰集注、曰补注、曰章、曰孙、曰韩、曰张、曰董氏,而皆不著其名。其曰重校、曰添注,则其所附益也。”残本存十一卷,分存于海峡两岸四个图书馆。

5.《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补遗一卷、《龙城录》二卷、附录二卷、集传一卷,宋末廖莹中编刻,有廖氏世纟采堂刻本,刻印精美,但内容则全据五百家注本删改而成,不存各家姓氏,影响较大,为后世最为通行的柳集注本。有1923年上海蟫隐庐影印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据之断句排印,题《柳河东集》。

明清之后,柳集较为重要的注本,有明崇祯间蒋之翘《唐柳河东集辑注》四十五卷、外集五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此本注释与百家注及廖氏特色与其注韩一样,亦详于史地而略于音义,以对诗文的艺术把握见长。有崇祯六年(1633)蒋氏三径草堂刻本、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双梧居重刻本、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刻本,后又辑入《四部备要》中。又有清陈景云撰《柳集点勘》四卷,亦为驳正廖氏注本之作,有《邈园丛书》本。其他如明王锡爵、茅坤,清许鸿磐、孙琮、林纾诸人均有评点柳集传世。《全唐文》卷五六九至卷五九三编其文为二十五卷;《全唐诗》卷三五〇至卷三五三编其诗为四卷。又《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二三补诗三首。《全唐文补编》卷六二录其文三篇。

今人王国安撰《柳宗元诗笺释》,于写作本事、辞章笺释及评论汇录,均颇下功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