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市场准入时,一般将报纸和期刊合并在一起,对报刊的市场准入进行统一的管理。在我国,报刊的市场准入是国家管制或者监管传媒业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国期刊准入实行主体资格的限定和审批程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期刊市场发展并不成熟,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从而建立和维护期刊市场的秩序。根据《期刊出版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才能视为正式期刊,在市场上发行,而没有取得刊号的非正式期刊,不得公开发行、陈列、销售以及从事任何经营活动。这个规定主要是针对纸质版期刊,因此纸质版的期刊要进入市场,必须通过国家审批,刊号成了稀缺资源。进入门槛过高,造成许多无法在市场上自负盈亏的刊社,通过刊号来获取不正当收入,例如知名的纯文学期刊《大家》出“野鸡刊”敛财,通过收取版面费,每年为期刊社敛财2000万元。[11]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市场准入过于限制有一定的关系。伴随网络出现的新的期刊形式,打破了原先的准入门槛,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多种多样的期刊在网络上传播和发行,这一方面推动了期刊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以2005年的电子期刊年为代表,电子期刊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对期刊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资本盲目涌入电子期刊,并没有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反而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因此,就目前的期刊产业来看,纸质版期刊进入门槛高,网络期刊进入门槛低,使得期刊市场发展停滞甚至衰退,期刊市场发展无序。(www.zuozong.com)
从产业组织的理论上来看,退出是指企业消减或停止其所从事的特定业务,从原产业领域或市场撤出的过程。可以说市场退出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期刊数量日益膨胀,但60%~70%的期刊都处于亏损状态[12],却鲜有期刊主动退出市场。2003年可以作为我国报刊治理的一个转折点,它明确地将党政部门权力分割出报刊经营活动,切断了主管部门与报刊社之间的经济纽带,为报刊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13]与期刊的进入一样,期刊的退出也是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多数退出的报刊是利用行政手段的结果。因为没有完整的退出机制,很多停办、转办的期刊存在着复刊的可能。科学的退出机制没有解决,办刊能力低下的企业始终占用着市场位置,而新的刊物却没有容身之地,造成了期刊资源的严重浪费。市场机制不起作用,期刊事业完全转变成期刊产业的路还很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