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以问促学”的教学模式,问题是重要手段和方式,促学是主要目的和意图,分为教师设臵问题,实现知识落实;学生设计问题,提升逻辑思维;教师过渡设问,链接现实桥梁;设计案例追问,提升分析能力四个阶段。
【关键词】 教学 问题 理论 实际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说明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良好道德品质。因此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促学”,即: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格拉底的“谈话法”,又称为“精神助产术”、“产婆术”,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反复诘难来寻找普遍的定义,探索一般的真理;马赫穆托夫和达尼洛夫提出了“问题—发展性教学”,分为“问题情景的创设、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三大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慢慢探索出了“以问促学”的教学模式,“以问促学”,问题是重要手段和方式,促学是主要目的和意图。那如何以问题的形式来促进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以上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教师设置问题,实现知识落实
感知教材结构,了解教材内容是学生完成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以问促学”教学法要求学生做教材的主人,使学生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首先要教会学生看书的方法,明确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
那如何奠定好这个理论基础呢?单纯的划划念念背背无法使学生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于是,本着新课程理念的精神,我将课堂和学习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集体讨论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而教师则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将本课的关键问题出示,以问题导学稿的形式教学,接着小组讨论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完善,最后教师总结点评。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由浅入深进行设问,并且按照是什么(定义的解释),为什么(原因的介绍),怎么做(做法的描述等)三个方面将问题进行分类,以帮助学生理清课程的脉络和结构,对于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多讲多讨论,教师在引导时也要多花时间。
如我在《公民的义务》中,出示的问题导学稿是:
接着学生按照问题导学稿的要求进行8分钟的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的答案在书本上划出,并将问题记录。再用10分钟师生之间共同交流研究,将答案汇总,教师在引导教学过程中,慢慢地教学生将课文知识进行是什么(定义的解释),为什么(原因的介绍),怎么做(做法的描述等)分层归类,以便为下一阶段做理论的准备。
二、学生设计问题,提升逻辑思维
在教会了学生看书的方法,学会自学之后,接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己设置问题,自己寻求答案,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材的知识结构主动地进行学习。
八年级下期中考试之后,我开始逐步让学生自主设置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在将近一年半的问题导学稿学习之后,学生初步知道了思品课程中的三要素: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对于一篇课程也开始用逻辑思维进行三要素的分层。于是,我觉得时机成熟了,下面是我们尝试的第一课《珍惜学习机会》的具体情况:
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我让他们在课前完成题目的设置和答案的归纳,第一组设置“是什么”的有关问题,第二组设置“为什么”的有关问题,第三组设置“怎么做”的有关问题。
第一组设置的问题为:1.我们身边有哪些侵犯我们受教育权的行为?2.维护自身受教育权的途径有哪些?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对于某一种行为的具体描述,同样的答案,这样问属于“是什么”,换一种问法就属于“怎么做”。经过大家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第一组的问题可以设为:1.我们身边有哪些侵犯我们受教育权的行为?2.我们身边有哪些没有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行为?3.维护自身受教育权的途径有哪些?4.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是什么?
第二组设置的问题为:1.为什么要维护受教育权?这一组存在的问题是:答案设置不完整。经过大家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答案设置为:1.受教育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2.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也是走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成败至关重要,也利于国家繁荣发展。3.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侵犯我们受教育权的行为时有发生。
第三组设置的问题为:如何维护好自己的受教育权?这一组存在的问题是:问题设置严重不完整。应该说做法的描述是很容易找的,只需找出书本的动词即可,但是书本上的内容应该全都利用到,不能浪费,第三组仍有三大段的关键内容没有被利用。经过大家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第三组的问题设置为:1.如何维护好自己的受教育权?2.如何珍惜受教育权利?(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们应怎么办?3.我们要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大有改善,个别好的学生基本上可以自己初步解读教材。
三、教师过渡设问,链接现实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身边发生的熟悉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和现实材料,如社会热点、时政等巧妙设问,同时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以后,我会用一两个简单的问题或一个情景将学生拉近现实生活,意在让学生发现问题,为后面深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做好铺垫和过渡。
如我在《公民的义务》中,设置的问题是参照书本上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或者你知道的其他义务,看看我们生活中哪些行为是遵循或者违背这些法定义务的?哪些行为是遵循或者违背这些道德义务的?
如我在《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名誉权和肖像权的教学中,出示了“语言暴力”的漫画和“可怜的百变小胖”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讲讲生活中侵犯公民名誉权和肖像权的案例和故事。
四、设计案例追问,提升分析能力
“老师讲,学生听”是教育界长期以来使用的基本教学方法,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这种方法已经演变成一种落后陈旧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少弊端。教师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实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引导的方法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在简单的问题和情景过渡后,接着就要利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最难的一环,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我采取的是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案例教学。
首先,教师要选择最为合适也最为典型的相关案例,“合适”是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典型”是指“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最好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自主设置案例,即个性化案例,这样的效果也最佳。
其次,教师要采用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是指在短时间内效果最佳,我选用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四人一组谈论探究,探究答什么,怎么答。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用理论联系实际,做题时不能没有理论,理论是基础,但是不能单纯答理论,更重要的是用理论去分析材料。
如:我在《公民的义务》中,设置的案例分析题是: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主要道路人行道上不避让行人要罚款。
当你看到闹市区人行道上行人一直等在路边,车辆不避让行人的现象,请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的角度,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司机进行劝诫。
为了引导学生逐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应进行提示:
思考及提示:
1.实际问题(题目中有提示):
2.运用的理论知识:
3.提出劝诫:(根据理论知识结合材料提出建议)
让学生在讨论时思考并填写好以上三个问题,组织语言文字,5 分钟后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结果如下:(www.zuozong.com)
第一步:关系+要求(理论)
第二步: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实际问题)
第三步:是错的,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作为司机,有享受驾驶机动车的权利,也有遵守交通法规的义务,(劝诫)
这样能逐步地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和能力。
如:我在《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名誉权和肖像权的教学中,设置的案例分析题是:
小明和小丁平时因为一点小矛盾关系不好,小明就故意捏造小丁考试作弊的事情,并到处散播,给小丁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小明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思考及提示:
1.实际问题:
2.运用的理论知识:
3.分析问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为什么错)
在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结果如下:
第一步:不对(判断)
第二步:团结友善、换位思考,宽容,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道德要求。我国法律规定,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理论知识)
第三步:材料中小明诽谤小丁(实际行为),违背了以上道德要求,同时也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是不道德行为,也是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材料分析)
如:我在《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姓名权教学中,设置的案例分析题是:
三幅图片中的行为分别侵犯了公民的哪种人格尊严权?并说明理由。
思考及提示:
1.实际问题:
2.运用的理论知识:
3.分析问题:(先说三种行为分别侵犯了公民的哪种人格尊严权,并说明为什么下这种判断。)
经过交流总结,共同完成结果如下(仅出示图一):
图一骂人的行为(实际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材料分析)。我国法律规定,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理论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就不再做提示,而是让学生直接讨论组织答案,然后交流。最后由教师讲解注意事项,引导做题方法。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只有理论,没有材料和材料分析,或者用自己语言分析材料,而没有理论基础,这都是错误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实际问题是媒介,材料分析是关键,只有真正学会了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是领悟了案例分析的精髓。
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而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精神,并将其引入真正的科学创新行为,应成为变革现存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将能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适应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也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通过以上四大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升,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升自己学习的品质。但是笔者发现虽然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体有较大进步,但是有些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造成分析问题时不够完整;有些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但是不能灵活地运用学习方法,遇到类似但侧重点不一的案例时,分析问题上还是存在很多不足。这些问题我也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问题是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
[2]《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学的应用》
[3]《从基于问题的学习看研究型课程教学》
[4] 刘儒德,《基于问题教学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5] 乔连全,《论基于问题的学习》
[6]《浅论思想品德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
[7]《新课标下思想品德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
[8]《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分析》
[9]《初中政治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