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素有重视文教的传统。自惠安立县后,泉港籍士子登科及第代有闻人,文功武绩见载县志,见证了一方水土文脉之强。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卢厝(今属峰尾镇)卢仁以文学辟荐入京任从事,开泉港文学之先。卢仁是北宋仙游名臣蔡襄的外祖父,圭峰卢氏此后科甲蝉联数百年之久,与菱溪谢氏、陈氏,塔山郭氏,沙格陈氏,成为宋元泉港四大科举望族,有“东峰西溪南塔北沙”之称。
元代,由于统治者对开科取士的偏见,民族歧视严重、科考次数不多、录取人数偏少等原因导致整个泉州乃至福建在科举方面大不如前。即便如此,泉港人依然勇于争先,独领风骚。明嘉靖《惠安县志》称:“终元之世,泉人第进士者,惟(卢)琦一人”、“元之文章,惟郭浮休、卢琦、谢子龙三人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位文坛领袖都是今泉港人。
明代,从地理上看,宋元时的“东峰西溪南塔北沙”格局出现变化,菱溪谢氏举族外迁,而后林朱氏、前黄黄氏崭露头角,艾山之东的龙麒山(一说为灵渠山,位于今泉港区前黄镇后林、前黄间)、塔山(位于今泉港区行政服务中心处)成为两大文化繁荣圈,人才辈出。据初步统计,明代泉港至少有辟荐4人,进士7人,举人13人,贡生19人,计43位。其中以龙田林氏、卢厝卢氏、后林朱氏、前黄黄氏、前郭郭氏、西蔡蔡氏、欧厝欧氏最为杰出。(www.zuozong.com)
清朝立国之初,明末举人、前黄黄云蒸于顺治九年(1652年)登进士榜,为自明入清泉港进士第一人。据初步统计,清代泉港至少有进士9人,举人47人,贡生16人。其中前黄黄氏、后林朱氏、沙格王氏、坝头连氏、洪厝坑出氏、土坑刘氏、萧厝萧氏、涂岭陈氏等才俊辈出。
泉港先贤不但文功卓著,而且武绩不凡。自明崇祯后林朱氏兄弟同登武举榜后,土坑刘肇元于清嘉庆六年登武进士榜,成为泉港历史上首位武进士。其弟刘梦超、刘大峰相继及第,创下“一门三兄弟同登武进士榜”的辉煌,有清一代,土坑刘氏涌现超15位进士举人,这得益于家族开设文武学馆崇文修武。
清康熙年间,朝廷招纳沿海渔民,参与统一台湾的战斗。泉港沿海渔村众多,世代以海为田,视碧海惊涛如闲庭信步,对潮流气候了如指掌。时势造英雄,史料记载,清康熙初年,南埔林氏、峰尾林氏、萧厝萧氏、前黄黄氏等泉港渔民应征入伍者众多,其中功成名就者已知有黄州协副将林汇、南澳总兵林皋、直隶永平镇总兵林伯馨、浙江太湖参将林正春等。其中林正春(今峰尾镇打银人)一门,因从征金厦澎台立下赫赫战功,一门六代身受浩荡皇恩,武绩彪炳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