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盱江大道五魁桥附近,抗战以前有一栋五进深的古宅“陶家大屋”。据陶氏后代的老人介绍,五进深的古宅里面可以安放六十桌酒席,可见占地面积有多大。这栋房子的主人便是清代嘉庆年间陶氏20世玉兰公,他以经营药材为业,在当时是南城大户,他有四个儿子,三个是太学生,其中两个捐授通判,孙子陶绍唐捐授五品职,曾孙陶秉和也捐授州同知。清朝有捐官制度,捐个通判要花几千两银子,买的是候补官。陶家有了钱,帮儿子买个通判过过“官瘾”,可见陶氏因为药材生意发迹后的经济实力不一般,也从另一方面看出南城当年药材市场生意之兴旺。
《陶氏家谱》记载:“玉兰,字应瑞,号静山,生于乾隆乙卯(乾隆六十年1795)二月初九,乡饮大宾,殁于道光壬寅(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十七日,寿八十四。这里记录有误,如果是84岁,就应当是光绪五年(1879)去世,或者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出生。
陶玉兰四个儿子,联魁、联春、联生、联登,都是传承家业,做中药材生意,且颇有作为。在家谱里面分别都有介绍:老大联魁“我家贸易宏扩闽汉各处,实伯父与诸父从而光大诸至”。老二联春“先生幼颖异,长服贾,喜读春秋左传,周游川楚闽粤,士夫知交,咸心佩之,效实行持大礼,挥千金无德色,善积阙躬身于世,家门之鼎盛,后起之卓立,皆先生有以启之矣”。老三联生“商旅中无习气,有卓识者盖鲜惟叔生平和蔼,不以疾言遽色加人,人求辄应”。老四联登“入祀报功祠并荣恩祠,叔性古朴,周行水陆数十年,家居务勤俭,躬洒扫,飭细行慎交游,率子侄以礼让,成父兄之志,力居多焉”。(因为家谱的小传词条为侄儿所写,所以都称伯、叔。)
对于陶家的药业发迹历史,陶玉兰的长房孙子陶绍宗在《陶氏家谱》词条中是这样表述的:“吾家发迹于闽之上洋(今福建顺昌洋口镇)一药肆耳。大父始之,伯继之,兄以冢孙(嫡长孙)肩任而保持之。时未开海禁,闽汉(汉口)往来,货舶在所必经,亦与有劳资焉。今肆易他族,而其地犹有津津道之者,兄可以不朽也。弟宾(陶作宾)谨识。”此时,陶家的药业经营从祖父开始已经到了第三代,由嫡长孙继承。陶家在上洋(洋口)收获颇丰后,把原来的药店转给了别人,进入汉口继续做长江流域的药材生意。但是在洋口当地,“其地犹有津津道之者”。如今,人们对陶家在这里的故事,仍然是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陶玉兰的家谱记录
顺昌县洋口镇距县城12公里,东南与延平区的峡阳镇、沙县的高桥镇交界,富屯溪自西向东流贯全境。洋口依托港口优势,顺水而下可通南平、福州,逆流而上可达邵武、光泽等地,在明末清初,小洋口就已经是闽北商业中心和闽北山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到了抗战时期,大批福州人溯闽江移民南平、顺昌,很多人就此定居洋口,所以这里素有“小福州”之称。
陶玉兰发迹于闽之上洋(今福建顺昌洋口镇)的记载
陶玉兰长子陶联魁词条记述:“我家贸易宏扩闽汉各处。”由于清代实行海禁,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福州、泉州、厦门的货物不可在沿海行驶进入广东,陶玉兰抓住“上洋”是福建通往内地的重要码头的时机,进入福建贩卖转运药材。到了陶玉兰的儿子辈,药业生意已经扩展到了广东、福建、湖北等地。
在《陶氏家谱》中记载了陶玉兰的曾孙陶秉鍠(第四代)进入广东的事迹:“秉鍠,字兰荪,生大清光绪乙亥(1875光绪元年)二月二十四日,幼习岐黄,壮而改创木业,名重商界,改革后復谋药业,司理粤东采办之职。同里吴君荣生(吴荣生,南城清代药业大户),知兄大才,聘往闽垣协理号务,復派往粤东经理庄事,类年以来,稍积余资,在粤自设牌名,代人采办货物,掌理巨资,颇具信用,内而扩充祖业,外而处事接物”。
陶玉兰家谱中的捐官记录
家谱中业务发展到闽汉各处的记录(www.zuozong.com)
《陶氏家谱》中还记载了陶玉兰的玄孙陶拱辰(第五代):“幼习药业,壮而东翁器重,命往粤东、直隶采办药材”。陶拱辰生于光绪丙戌(1886)年,“虽居商界,凡地方公益之事,竭诚赞助”,曾经担任本县清沟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陶光照(第六代)“幼习药业。商界有声,少年老成,亲族遇有困难,无不量力输助,维持号务,布置家政,深谋远虑,井井有条”。
曾孙陶秉煌到广东发展的记录
第六代陶光照,第七代陶宗俊
陶家在广东做药业生意,在佛山留下了他们创业的足迹。据陶志高先生介绍,佛山的药王庙附近有南城会馆,他父亲去佛山进货时还在南城会馆住宿过。那里还保留了“南城会馆碑记”,他在20世纪80年代去过广州,在佛山还见过那块碑。既然有“南城会馆”,就说明当时去广东佛山做药材生意的人不少,才有建造“会馆”的必要,同时也可以看出当年建昌府药材市场之繁荣。
据陶玉兰的八代孙陶志高先生介绍,他的曾祖父陶庆云(第五代)在汉口经营药材,他的祖父、父亲都在汉口出生。《陶氏家谱》中有他祖父陶光照(第六代)的记录:“幼习药业,商界有声,少年老成,亲族遇有困难,无不量力输助,维持号务,布置家政,深谋远虑。”他父亲也有记录:“宗俊(第七代),字炳炎,生清宣统庚戌(1910)八月二十日,娶王氏,生民国甲寅(1914)四月初三日。”陶家在汉口驳运来自云、贵、川、陕等地的药材,主要是运往建昌府、南昌府等地的药材市场。76岁的陶志高先生告诉我,他小时候跟随母亲去汉口看望外祖父,就是住在“小夹街”的“南城会馆”。“小夹街”现在是武汉小商品市场,在汉正街东端,清代至民国时期这里以药材、金银行业为主。
汉口有一个叫“药帮巷”的地方,是武汉历史建筑保护区,由于当年从事药业行当的人多,衍生出药帮一巷、药帮二巷、药帮三巷、药帮四巷、药帮五巷、药帮六巷、药帮七巷。南城陶家和许多南城同仁在这里做药业生意,光绪年间南城人集资建造了“南城会馆”。《夏口县志》里面有《民国七年汉口总商会新举各帮会员名册》,在该商会统计中,把在这里经营药材生意的南城药商称为“江西建昌帮”。
日军轰炸武汉,陶氏一家逃离武汉回到南城,不料1941年,南城又遭到日军轰炸,世代居住的“陶家大屋”也成了瓦砾一片,陶家的药业生意破产了。
解放前夕,南城所有经营中药材的店家都是艰难度日,有许多原先独资的药店都由几家合资办店勉强支撑,陶氏第六代孙陶光照(字菊保),曾担任南城商会药业公会的会长。解放后,第七代孙陶宗俊担任过南城药业公会会长,由于受到战争的创伤,资产不足,解放初期只好在南城开了一间不大的“中西药房”,中药、西药兼营。陶宗俊是第七代,他的大儿子(第八代)也从事医药卫生事业,他的孙子也从医,侄孙(第九代)在江西黎川至今从事中药材生意,陶玉兰家世算起来有九代人从事中药业。
民国十八年(1929)重修的《陶氏家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