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设备管理的意义
机械设备管理是对机械设备从选购、验收、使用、维护、修理、更新到调出或报废为止全过程的管理。机械设备物质运动形态,即设备选购、验收、使用、维护、修理、更新改造、设备事故处理、封存保管和调拨报废等;其价值运动形态,即机械设备的最初投资、折旧、维修费用、更新改造资金的来源、支出等。
建筑企业的机械设备很多,可分为生产性机械设备和非生产性机械设备两类。生产性机械设备包括运输机械、施工机械、动力设备、维修加工设备、测量仪器设备、研究实验设备等;非生产性机械设备主要指医疗、生活福利、文化教育、宣传等用的设备。
建筑机械设备是建筑企业的重要技术装备,是提高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条件,是保证完成施工任务的物质基础。机械设备是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固定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随着建筑机械化的发展,比例会愈来愈大。这样,与其有关的费用,如折旧费、维修费用等在工程成本中的比重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建筑企业的机械设备管理要面向生产,管用结合,合理使用,定期保养,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对完成施工任务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有重大意义。
(二)机械设备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机械设备管理的任务,主要是正确选择施工机械,保证机械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减少机械设备的闲置、损坏,以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及产出水平,从而提高设备的经济效益。机械设备管理的内容如下:
(1)正确配置机械设备。根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通过技术经济评价,为施工生产提供性能好、效率高、作业成本低、操作方便安全的机械设备。
(2)正确使用机械设备。在做好机械使用过程中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合理组织机械施工,充分发挥其效能,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3)维修与保养机械设备。按照检修制度,经常、及时地做好维护、保养和修理工作,使机械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
(4)建立和健全机械设备管理制度。针对机械设备管理的特点,从合理操作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例如,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计划检修制度、岗位责任制等。
(5)正确进行机械设备的更新。根据机械设备性能和企业的技术改造规划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机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
(三)机械设备的合理装备问题
为了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建筑企业要有计划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筑机械设备的装备问题有以下两个范畴:一是一个企业如何装备机械设备的问题;二是一项建筑工程如何选择和配备机械设备的问题。在此仅讨论建筑企业如何装备机械设备的问题。
1.建筑企业装备机械设备的原则
结合建筑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建筑机械设备的生产供应条件,建筑企业机械的装备应该考虑以下原则:
(1)贯彻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相结合的方针。(www.zuozong.com)
(2)坚持土洋结合,中小为主,国产机械为主。
(3)建筑企业的机械设备,应有重点的装备,一般是:不用机械不能完成的作业;不用机械就不能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作业;劳动强度大的工种。符合这一要求的有五大工种,即土石方开挖、混凝土作业、运输装卸、起重吊装、装修等。
(4)要讲求经济效益,充分体现机械化的优越性。机械化的优越性不仅是机械的先进性,还要表现在经济上的合理性。
2.机械设备的选择
选择机械设备,必须考虑设备本身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以技术经济性能是否先进为选择标准。技术性能包括:生产效率、工作质量、能耗程度、安全性能、可靠性能、灵活性、维修性、耐久性能等。经济性能包括设备原始价值、使用寿命、使用费用。
(四)机械设备的技术经济指标
1.装备生产率
它是考核企业机械装备在生产中创造价值大小的指标,是企业完成的年工作量与机械设备净值之比,也就是每元机械净值完成年度工作量的数值。
2.设备完好率
它是反映报告期内机械设备技术状态和维修管理情况的指标。可分为日历完好率和制度完好率。日历完好率按日历台日数统计,制度完好率按扣除节假日的制度台日数统计。
3.设备利用率
它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对机械台日利用情况的指标。分日历利用率和制度利用率两种。
4.施工机械化程度
它是指利用机械完成的工程量占总工程量的百分比。它反映企业在施工中使用机械化代替劳动力的程度,是考查企业施工机械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用工种机械化程度和综合机械化程度指标来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