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最早出现在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居住地域的不断划分,开始出现地缘共同体。当城市兴盛起来后,由于职业和艺术会在精神层面形成共鸣,共同体进而发展为精神共同体。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国与国之间的壁垒不断被打破,和平繁荣发展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中国汲取中华文化大同思想,借鉴西方文明,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发展[38]的思想。
(1)“天下大同”的概念
在汉语语境中,“天下”是一个地理概念,古时候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大同”则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类似于西方社会的“理想国”“乌托邦”。“天下大同”与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相照应,表达的是对文明的追求,体现了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追求和平的力量,实质上是古代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一种追求。近代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也提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代“天下大同”格局(www.zuozong.com)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领导人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也是中华民族围绕人类文明未来走向问题提出的自己的答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当代背景下,对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下大同”的现代表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从长远看来,是为了实现人类整体的“共存”“共荣”“共赢”。从宏观上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存”的基础,只有保护好地球环境,实现绿水青山的良好环境,人类才能实现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呵护人类“共存”的地球家园。时代越发展,越是要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无论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中的“古今中西”问题,还是影响世界繁荣稳定的“东西南北”问题,其核心都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一是如何在有节制“物质变换”的同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共建共享“美丽地球”。二是如何在各自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整体的可持续性,共建共享繁荣稳定。为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需要坚持“休戚与共”,一起呵护人类“共存”的地球家园。[39]只有维护好人类“共存”的家园,“共荣”“共赢”才能获得发展基础。
纵观古往今来中国发展史上关于人与自然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开启甚早,古人立足于人类的本源,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并且对二者关系的认知十分通透。在环境保护语境下,“义利之辨”区别了义、利,“义为先”,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然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公益”事业,惠泽天下,建设好公益事业,反过来,人类经济发展能够获得更深厚动力;“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具有共通性,和谐相处;“道法自然”观从伦理角度把自然法则上升为人类的行为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尊崇自然,追求各国共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指导理念,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建立环境保护的“中国标准”提供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