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本土化趋势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本土化趋势

时间:2023-06-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于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中国也有本土性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以及伦理准则,其中包括服务机构的价值观及伦理准则。但是,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本土性助人工作所秉持的价值观及伦理准则基本上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及理念之中,与现在国际上通行的、起源于西方社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某些方面有尚待磨合之处。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本土化趋势

相对于西方社会工作,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要加快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首先需要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的价值体系。在建立我国特有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如何将原本起源于西方的价值与理念本土化,是广大社会工作者和研究者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

“本土化”一词中的“本土”,不只是指单纯的地理、地域环境,更重要的是指其中包含的文化历史及社会环境;而其中的“化”则描述了某一外来事物在进入一个新的地域、文化环境之后,逐渐调整、改良自身的内外要素,并开始适应,使自己能融入这一新的社会文化区域的动态变化。

王思斌教授指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是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一套经济的、政治的、社会文化的制度体系)同国内的文化环境相互影响进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王思斌教授指出了本土化与本土性的不同,所谓本土化,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某一社会文化区域发生的适应性变化,而本土性是原本的存在,二者是外来者与本地固有者的关系。[12]

我国有本土性的社会工作的基础。《礼记》中描述了孔子曾设想的“大同社会”,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墨子也说过“爱人若爱其身”,“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这些都揭示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福利思想。就社会工作的现代意义来看,中国的社会工作主要是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了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民政部等提供的服务。他们的工作是职业性的,但很多从业人员并没有接受过国际通行的社会工作专业训练。(www.zuozong.com)

中国也有本土性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以及伦理准则,其中包括服务机构的价值观及伦理准则。但是,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本土性助人工作所秉持的价值观及伦理准则基本上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及理念之中,与现在国际上通行的、起源于西方社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某些方面有尚待磨合之处。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是极有必要的。我国虽然有符合现代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但在具体运用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时常遇到文化上的冲突和伦理上的选择困境。从经济结构上来看,我国自古是一个以小农经济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国,经济形态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从社会结构上来看,我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生活与生产相结合的家庭为单位的家族集团式结构;从政治形态上来看,我国传统社会实行的是以血缘为依据的宗法制,人们普遍处于宗法和政治的统治之中;从文化价值体系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融合的生活文化,讲究“尊古崇老”“家与孝”,人普遍囿于较为封闭的亲友圈内,从而形成“熟人社会”,特别强调“家与孝”,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家族意识,这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个人主义”和“社会精神”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家”这一社会单元是建立在特定的“身份”上的,故形成了中国社会的“身份取向”“关系取向”的价值观念,这不符合博爱、平等的现代价值观。[13]

由此可见,不管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实务的操作上,我们都需要针对工作中具体遇到的问题,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进行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让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能更好、更有效地融入我国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及伦理准则进行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本土化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