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是指在大气和一般介质中具有很高耐腐蚀性的钢种。主要包括两类:耐大气腐蚀的钢(称不锈钢)和耐化学介质(如酸类)腐蚀的钢(称耐酸不锈钢)。前者不一定耐酸性介质,而耐酸不锈钢在大气中也有良好的耐蚀性能。
1.金属腐蚀的一般概念
金属腐蚀是指金属与周围介质发生作用而引起金属破坏的现象。按腐蚀机理的不同,金属腐蚀一般分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两类。
化学腐蚀是金属在干燥气体或非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腐蚀过程不产生电流,钢在高温下的氧化属于典型的化学腐蚀。化学腐蚀除了钢的高温氧化外,钢的脱碳、钢在石油中的腐蚀、氢和含氢气体对普通碳钢的腐蚀等都属于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是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时所发生的腐蚀,腐蚀过程中有电流产生,钢在室温下的锈蚀主要属于电化学腐蚀。大部分金属的腐蚀都属于电化学腐蚀,这类腐蚀是由于金属在电解质中发生了电化学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是由于形成了原电池。
当两种互相接触的金属放入电解质溶液时,由于两种金属的电极电位不同,彼此之间就形成一个微电池,并有电流产生电极电位低的金属为阳极,电极电位高的金属为阴极,阳极的金属将不断被溶解,而阴极金属就不会被腐蚀。对于同一种合金,由于组成合金的相或组织不同,也会形成微电池,造成电化学腐蚀。例如:钢组织中的珠光体,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的,在电解质溶液中就会形成微电池,由于铁素体的电极电位低,为阳极,就被腐蚀;而渗碳体的电极电位高,为阴极而不被腐蚀,如图6-10所示。在观察碳钢的显微组织时,要把抛光的试样磨面放在硝酸酒精溶液中浸蚀,使铁素体腐蚀后,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珠光体的组织,就是利用了电化学腐蚀原理。
图6-10 珠光体腐蚀示意图
由上述可知,要提高金属的耐电化学腐蚀能力,通常可采取以下措施:
(1)在合金钢中加入较多数量的Cr、Ni等合金元素,尽量使金属在获得均匀的单相组织条件下使用,这样金属在电解职质溶液中只有一个极,微电池难以形成。如在钢中加入大于24%(质量分数)的Ni,会使钢在常温下获得单相的奥氏体组织。
(2)加入合金元素提高金属基体的电极电位,例如在钢中加入大于13%(质量分数)的Cr,则铁素体的电极电位由-0.56V提高到0.20V,从而使金属的耐腐蚀性能提高。
(3)加入合金元素,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又称钝化膜,把金属与介质分隔开,从而防止进一步的腐蚀。(www.zuozong.com)
2.化学成分特点
金属腐蚀大多数是电化学腐蚀。提高金属抗电化学腐蚀性能的主要途径是合金化。在不锈钢中加入的主要合金元素为 Cr、Ni、Mo、Cu、Ti、Nb、Mn、N 等。
(1)Cr 是不锈钢合金化的主要元素。钢中加入Cr,可以提高电极电位,从而提高钢的耐腐蚀性能,因此,不锈钢多为高铬钢,含铬量都在 13%以上。此外,Cr 能提高基体铁素体的电极电位,在一定成分下也可获得单相铁素体组织。Cr在氧化性介质(如水蒸气、大气、海水、氧化性酸等)中极易钝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使钢的耐蚀性大大提高。
(2)Ni 是扩大奥氏体区元素,可获得单相奥氏体组织,显著提高耐蚀性;或形成奥氏体+铁素体组织,通过热处理,提高钢的强度。
(3)Cr 在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稀硫酸和碱溶液等)中的钝化能力差,加入 Mo、Cu 等元素,可提高钢在非氧化性酸中的耐蚀能力。
(4)Ti、Nb能优先同碳形成稳定碳化物,使 Cr保留在基体中,避免晶界贫铬,从而减轻钢的晶界腐蚀倾向。
(5)Mn和N(Ni稀缺),用部分 Mn 和 N 代替 Ni 以获得奥氏体组织,并能提高铬不锈钢在有机酸中的耐蚀性。
3.常用不锈钢
不锈钢常用两种方法分类:一种是按钢中主要合金元素分为铬不锈钢和铬镍不锈钢;另一种是按正火态即经轧、锻、空冷后的组织形态分为马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和奥氏体不锈钢。常用不锈钢的牌号、成分、热处理工艺、力学性能及用途如表6-17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