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里,一般老师教导学生认识汉字的结构,除了六书,还经常使用“偏旁分析法”。
所谓的偏旁,是用二分法对一个合体字进行拆分所得到的组成成分。
以前的人把合体字左边的组成成分叫作“偏”,把合体字右边的组成成分叫作“旁”;现在不做这样的区分了,不论上下、左右、内外,只要是能用二分法从合体字当中拆分出来的组成成分,都叫作偏旁。例如:
“寄”这个字可拆分成“宀”和“奇”上下两个偏旁;
“怀”这个字可拆分成“忄”和“不”左右两个偏旁;
“园”这个字可拆分成“元”和“囗”内外两个偏旁。
汉字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字都是形声字,若加上会意字的数量,合体字在汉字中所占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使用“偏旁分析法”来认识汉字的结构,似乎是很合适的。
不过这么一说,有个问题来了——汉字的合体字数量已经很可观,利用“偏旁分析法”所得到的偏旁,更是多得不得了,怎么来进行统计呢?
其实在所有的偏旁里,有许多偏旁总表示某类含义,总在汉字的结构中反复出现。就像带有“艹”的字,意义多与植物相关,如“菜”“苗”“茶”“芳”等等;又像带有“忄”的字,意义多与内心活动相关,如“忆”“情”“慌”“怕”等等。
这些“常见偏旁”,估计总数不过数百个。人们在使用“偏旁”这个词的时候,大多数指的便是这些“常见偏旁”。
这些“常见偏旁”都是有读音的,如“勹”读作bāo、“衤”读作yī、“灬”读作huǒ。不过,它们大多数都较少单独出现,不少人看了也很难准确地读出来。为了使用上的方便,人们给它们都起了好叫的名称,例如:“宀”叫作“宝盖”,“忄”叫作“竖心旁”;“囗”叫作“国字框”;“艹”叫作“草字头”;“勹”叫作“包字头”;“衤”叫作“衣字旁”;“灬”叫作“四点底”。(www.zuozong.com)
在一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都会附有这些常见偏旁名称的表格,在网络上也容易找到,这里就不多举例了。事实上,在小学语文课程里,这可是老师必须教、学生必须学的项目。
只要学会这些常见偏旁,以它们为根据,懂得和其他偏旁来进行组合,你就会发现学习汉字如同在玩拼图游戏,很有乐趣。这样来学汉字,是不是更好玩呢?
另外,有一点必须知道:“偏旁”与“部首”相关,但二者并不相等,可别弄混了。
所谓的“部首”是指“一部之首”,是一般的字典、词典给汉字分类而设立的名目。人们依照部首的指示,可以快速找到归在该部的某个字,了解字典或词典对它的解释。
每个汉字都会有它的部首,现在公认的部首有201个。
有些部首一般仅作偏旁,如“氵”“冫”等等。有些部首可以单独成字,如“比”“鹿”“鱼”“龟”等等。部首和偏旁的例子有些是重叠的,但这二者不能画上等号。
至于“部件”这个词,也是用来指称一个字的组成成分,但在概念的使用上比“偏旁”有弹性。
如“绣”从偏旁来看,只有“纟”和“秀”两个偏旁,而从部件分析来看,则由“纟”“禾”“乃”三个部件,“禾”和“乃”作为部件,在“绣”字中既不表达意义,也不和发音有关,只是构字的单位。
再如“磨”从偏旁来看,只有“麻”和“石”两个偏旁,而从部件分析来看,则有“广”“木”“木”“丆”“口”五个部件。部件可大可小,是有级别的,而偏旁是相对固定的。
总之,部件、偏旁、部首三者虽有联系,但并不完全一致。想要把三者弄清楚,还需要在平日多认字识字的基础上学会思考,懂得举一反三,最后别忘了一定要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它们可是你最好的帮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