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些报馆编辑发行《武汉指南》,为新到武汉旅行、经商人士介绍风土人情,自然也包括对武汉戏园的介绍。如1921年《汉口行市日刊》报馆编辑的《武汉指南》“食宿游览篇”介绍汉口较大的几家戏园:
满春茶园(汉剧)
易俗学社(文明戏)
双红大舞台(京班)
怡园(坤班)
道社、新民社(文明戏)
新民茶园(坤班)(www.zuozong.com)
丹桂舞台(坤班)
这份20世纪20年代初期汉口戏园名单显示,汉剧在汉口戏园市场份额并不大,楚剧更是难觅踪影。文明戏主要存留于一些票社组织的戏园,而京班已经在汉口的戏曲演出市场占据相当地位,尤其是坤班颇受武汉市民的欢迎,大量入驻汉口的戏院。
这种情况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又有新的变化。同样是《汉口行市日刊》报馆编辑的《武汉指南》,1933年版则对汉口戏园有新的描述:
十年前本市有大汉舞台及怡园、新民三园,均以屋朽而停演。
现仅有新市场内大舞台、立大舞台、共舞台、天声、天仙、老圃之西舞 台(已停)。内中以新市场之大舞台为精美,其余台址既旧且小,不 能容多数之观众。人民心理喜热闹,不喜唱工,好角在此不能叫座, 只海派在此尚能立足也。
1933年版《武汉指南》还罗列出当时比较大型的戏园。京剧戏园有立大舞台、新市场大舞台、老圃西舞台、共舞台四家,汉剧戏园则有满春戏园、美成大舞台、长乐茶园三家,楚剧戏园有新汉大舞台、天声茶园、天仙舞台三家。从这里可看出,京、汉、楚三种戏剧在武汉三分天下,楚剧入驻的三家戏园有两家(天声、天仙)都在法租界,故1933年版《武汉指南》说:“楚戏又名花鼓戏,言词粗俚,人材淫荡,演员又不复重人格,市政府严格取缔,组织训练班毕业后始出演。而法租界之楚戏,以在帝国主义保护之下,演员既未受训练,词句又甚粗鄙,伤风败俗之事曾见迭出。”到抗日战争爆发,汉剧市场基本上被楚剧和京剧所挤占,1937年的《申报》有则《汉口通信》:“本市中山路宝善堂街宝善大戏院……地基为苏湖公所所有,初为宝善堂厝所,因市区之内不准停置棺木,由市府命令拆迁。二十四年十二月,市民王殿卿承租地基,呈准市府建筑戏院,开演汉剧。因管业欠佳,屡演屡辍。本年二月,始由曹春甫等集资恢复,开演楚剧,卖座常满,营业遂远胜从前。”宝善大戏院的汉剧退场与楚剧进驻,绝不是个别现象,却是汉剧在20世纪30年代衰落的典型个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