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棉
草棉是一年生的草本至亚灌木,一般情况下有1~1.5m高,其开花在叶的下方,长成的棉果如同蛋形的椭圆,有如鸟喙一样的开口。草棉的硬壳状蒴果中分为3~4个房室,棉籽的外面包裹了白色的长棉毛或短棉毛,是纺纱的主要对象。
草棉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种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南北各地几乎都有草棉的身影。草棉也叫非洲棉或小棉。在我国为一年生草本。株型矮小,叶掌状。蒴果(棉铃)较小,其纤维短而细,可用来纺纱、絮衣服被褥等。(《中国植物志》)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得知:我国使用更为优质的棉花是从公元6世纪、宋末时南番入贡这个时间开始的,草棉传入中原的时间和黄道婆将海南岛棉纺织技艺传入中原的时间比较吻合。同时,“南番”的提法泛指古时中原以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否为海南岛黎族专指,尚待进一步考证。草棉长期作为黎族女性纺纱的主要原料,黎族妇女称草棉为“贝赛”,“贝”是棉花的意思。“赛”是黎族的自称,“贝赛”即黎族的棉花与相关产品。
2.海岛棉
海岛棉是目前世界上最优良的棉纤维,1786年于乔治亚圣西门岛(Saint Simon Island)栽种成功,因此将其命名为“海岛棉”。海岛棉的优良特性是其纤维非常细长,强度也特别高,是纺织纤维的上上品(图3-3)。以海岛棉织造的衣服有极佳的触感及良好的透气性与吸汗力,更由于海岛棉富有光泽及对染料的高亲和力,使得衣物色彩亮丽鲜明,亦绝非其他棉织衣物所能比拟。
图3-3 吉贝蒴果与海岛棉棉铃的对比
(来源:黎锦坊)(www.zuozong.com)
海岛棉为多年生亚灌木或灌木,高2~3m,被毛或除叶柄和叶背脉外近无毛;小枝暗紫色,具棱角。叶掌状3~5深裂,直径7~12cm,裂片卵形或长圆形,深裂达叶片中部以下,先端长渐尖,中裂片较长,侧裂片通常广展,基部心形;叶柄较长于叶片,被散生黑色腺点;托叶披针状镰形,长约1cm,常早落。花顶生或腋生,花梗常短于叶柄,被星状长柔毛和黑色腺点;小苞片5或更多,分离,基部心形,宽卵形,长3.5~5cm,边缘具长粗齿10~15个;花萼杯状,截头形,具黑色腺点;花冠钟形,淡黄色,内面基部紫色,长约为小苞片的2~3倍,花瓣倒卵形,具缺刻,外面被星状长柔毛;雄蕊柱无毛。蒴果长圆状卵形,长3~5厘米,基部大,顶端急尖,外面被明显腺点,通常3室,很少为4室;种子卵形,具喙,长约8mm,彼此离生,被易剥离的白色长棉毛,剥毛后表面黑色,光滑,仅一端或两端具少量不易剥离的短棉毛。花期夏秋间……现今全世界各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植物志》)
为了区分黎族棉花和外来棉花的不同,黎语称海岛棉为“贝美”。“贝”是棉花的意思,“美”是异族的意思,“贝美”即异族的棉花、外来的棉花。
综上信息不难看出,在海南岛黎锦的纺织原料使用中,吉贝的记载是最为古老的。草棉的最早使用时期已经很难查考,但海南岛在宋元之前就在种植和使用草棉的历史是毋庸置疑的。
海岛棉的出现在18世纪下叶,也是乾隆五十一年的时候。海岛棉因其优良的品质和无与伦比的染色性,黎族人民在与外界交流中得到这个品种后就一直延续种植、使用到现在。这一点也和黎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与外部进行商品置换、互通有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崖州志》载:“木棉有二种。一木可合抱,高数丈,正月发蕾,二三月开花,深红色,望之如华灯烧空。结子如芭蕉,老则折裂,有絮茸茸,黎人取做衣被。一则今之吉贝,高约数尺,四月种,秋后即生花结子。壳内藏三四房,壳老房开,有棉吐出,白如雪,纺织为布,曰吉贝布。”
也就是说,所谓的“吉贝”是包括了两种形态的,一种就是上文介绍的高大乔木木棉(木本木棉),一种就是草本的棉花(草本木棉)。
黎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和把握了不同棉纤维的特性,并针对不同的特性,予以合理有效的使用。木本木棉的纤维短,不能单独纺织,可以将它与纤维质地优良的草本木棉混纺。两种棉纤维间纺、间织使用,相互的优势得到互补,也给黎锦的织造带来了更多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