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家情:四炆四炒,爱惜食物的客家饮食智慧

客家情:四炆四炒,爱惜食物的客家饮食智慧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源远流长的客家菜中,流传着“四炆四炒”这八道名菜,体现了客家人在迁徙和山居的岁月中,爱惜食物、物尽其用的饮食智慧。后来,“四炆四炒”更成为一个独特的系列,成为客家人在喜庆筵席上的传统菜式。

客家情:四炆四炒,爱惜食物的客家饮食智慧

在源远流长的客家菜中,流传着“四炆四炒”这八道名菜,体现了客家人在迁徙和山居的岁月中,爱惜食物、物尽其用的饮食智慧。后来,“四炆四炒”更成为一个独特的系列,成为客家人在喜庆筵席上的传统菜式。

客邑一品全猪煲

这里的“炆”是指用大锅加水或鸡汤,长时间以小火慢炖,且维持在汤汁还没沸腾,仅一点点冒泡的状态,主要目的是让肉类软化,而且营养不易流失。因为以前传统的客家妇女农务繁忙加上家族人口众多,因此常以大锅来烹煮食材,并使其持续保温。这样既能不断强化食物的口味,风味也格外鲜醇。

然而今人却经常分不清“炆”与“焖”的区别,其实两者的区别在于慢煮的时候是否盖上锅盖。慢煮时不盖锅盖,是为“炆”;如果盖上锅盖,则是“焖”。以慢煮猪肉为例,开盖而“炆”,则猪肉能够保持原有的形态,肉汁不外泄,口感爽滑;如果合盖而“焖”,效果就是肉质软糯而汁水外流,感觉较为肥腻。两者的效果大相径庭,在粤菜烹饪中各有不同的用法。

所谓的“炒”是指用油去大火快炒的菜。客家人克勤克俭,平时省吃俭用,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宰杀猪、鸡、鸭祭拜神明,或于农历初一、十五准备三牲(猪、鸡、鱿鱼)拜土地公。为了不浪费食材,人们将祭拜后的三牲祭品加上各种辛香食材及调味料制造香气,再经快速拌炒,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好菜。

具体来说,客家菜的“四炆”是酸菜炆猪肚、炆卤肉、排骨炆菜头、肥汤炆笋干,烹煮之时,大锅里一边小火慢煮,一边香味四溢,令人垂涎三尺;而“四炒”则是客家炒肉、姜丝炒猪肠、鸭血炒韭菜、猪肺菠萝炒木耳,厨师将大炒锅里的葱蒜或姜丝爆香(粤语,意指用大火加热把辛香料的水分散掉,以使激发浓郁香气)后,把菜丢进烧得火热的油锅,立马爆出吱吱声,油烟飘散,香闻十里。客家人通过这八道经典名菜,把各种杂碎充分加以利用,还加入了酸菜、笋干等客家特产,吃起来更加惹味浓烈,让人只能多添两碗饭方可尽兴。(www.zuozong.com)

客家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则是另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客家菜式,无论是味道口感,还是其用料和做法,都尽显客家菜的风格特色。客家菜强调“靠山吃山”,上好的梅菜正是客家著名的山里特产,再加上著名的荔浦芋头,更是这道菜的点睛之笔。按照古法制作梅菜扣肉的程序相当繁复耗时,单是给猪腩肉烚水、上色、炸香、炒煮等步骤,就已经要花费不少心思。猪腩肉备好之后,厨师会把猪肉和芋头一片片间隔排列在砂质小碗中,再铺上满满的梅菜,将码放好的所有材料一起蒸熟,让梅菜香、肉香、芋头香互相渗透吸收,相互强化,用时长达三个小时,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等到梅菜扣肉入口的一刻,梅菜的酱香、猪腩肉的肉香和荔浦芋头的淀粉香一起涌上来,足以让味蕾获得全方位的享受。

客家菜中还有一支与别不同的异数,就是客家娘酒。客家娘酒在客家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某一家的酒酿得好不好,往往预示着来年的运程。客家人酿的这种糯米酒,在客家地区称之为老酒或黄酒,无论是逢年过节、祭祀拜神,还是喜庆招待,男女老少都会喝几杯这种香甜可口的客家娘酒。

而客家娘酒更会被用来煮成鸡汤,称为娘酒鸡,是客家妇女坐月子补身的妙品。娘酒鸡是一道传统的客家菜,有时也会加入酒糟,风味更加浓郁,有促进血行、温暖腹腔的效果。娘酒鸡的做法并不复杂,只需将斩块的鸡肉放入锅里过油煸炒,直至表面微黄,然后放入娘酒或酒糟、高汤、枸杞焖煮,直到鸡肉烂熟即可。如此烹调之后的娘酒鸡,酒气已经消散殆尽,鸡肉融合了客家娘酒的香甜醇厚,别有一番温馨口味。

客家菜种类繁多,但脉络清晰,当中既有偏重乡土风味的山货,又有以功夫和味道见长的盐焗、腌渍特产,更加有因地制宜的地道食材和烹调之法。与粤菜或其他菜系相比,客家菜总是给人亲切踏实、平易近人之感,而这也是客家菜一直以来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客家菜的美味之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