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方提供的材料非常翔实,不仅有详细的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还有1.5 页的教学思考,用个流行词,这材料很“良心”。课未始,已经了解教师会关注“标准”,沟通“倍”和“分数”。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在后面去沟通前面,比如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沟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二年级学生,要理解倍这个知识点并不容易,分数都未初识的情况下直接去沟通五下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想想就有些匪夷所思啊。先钦佩一记老师的创新胆气。
师:你听说过“倍”吗?
生2:课外书上有。
生3:生活中听见过。
这一过程是探底。三个学生回答,老师的回应都是“嗯,好的,作业本(课外书、生活)中有‘倍’”。没有追问,感觉没有呈现真正的探底。
随后出现2 个苹果、4 个桃子,让学生说关系。学生夹杂着对“倍”的猜测,对错参半地说了自己认识到的差比关系和倍数关系。
生:桃子比苹果多2 个,就是苹果的2 倍。(数据有些特殊,选择不够合理)
师:哦,这里看到“2 倍”了。谁能找出“2 倍”?
生:桃子比苹果多1 倍。(此答正确,但教师很难理答)
师:我们已经说了桃子是苹果的2 倍。
随后,教师介入“告知”,规范了描述,开始增添素材圈画“3 倍”,开始让学生根据素材图自找“倍”的关系……教学开始顺畅了起来。
然而,我却对这段开头的跌跌撞撞倍感兴趣。因为这一段是真正和学生的原初经验“短兵相接”。如果评价引导,展现的将是扎实功底,值得我细细品味。学生根据素材图自找“倍”的关系,教师提供的素材是1 个香蕉、3 个草莓、6 个橘子、12 个梨。圈一圈,写一写,谁是谁的几倍?
学生尝试后,反馈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很关注“标准”。学生在找标准的时候一再强调“要以少的为标准”,教师认同,学生甚至归纳到“多的水果写前面,少的水果写后面”“梨多写前面,其余写后面”,老师表示认同。随后,老师说“以香蕉为标准,说说谁是谁的几倍”,再追问“能不能以梨为标准”,学生说“不能,梨是最多的,多的不能为标准,少的要做标准”。
这一段,我感到有些奇怪。
“标准”的设定,去强调“多”与“少”,是否合适?在孩子的认知范围里,的确是大数是小数的几倍,但也有相同数的1 倍关系啊。更重要的是,即使不能为分数问题里的“标准”做好铺垫,也不必去增加强烈的反印象吧?“倍的认识”,更多的不是应该感受有这样的“几份”,理解“一份”与“几份”的关系吗?
正暗自琢磨着,突然,课路峰回路转。
师:如果以多的为标准,问题就会很复杂。但我们去试试好不好?以12个梨为标准,橘子的个数是梨的几倍?(www.zuozong.com)
学生开始一顿乱猜。
生:2 倍。
师:如果橘子的个数是梨的2 倍,那么梨是1 份,橘子应该有这样的2份啊,现在呢?
生:1 份都没有。
师:那是什么呢?
生:一半。
师:把梨的个数平均分成两份,橘子相当于两份中的一份,橘子的个数就是梨的个数的二分之一。
……
尽管教师借助了直观物,让一部分学生慢慢有些感悟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有些迷茫。哇,真的好大胆啊。我从来也没想过可以这样去设计,毕竟这是一群连分数都不认识的二年级娃娃啊!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这节课,此时,此刻,虽有“乱”处,但带给听课者的是猛烈的刺激、触动。
师:那现在,我们回到以小的数为标准。3 个与4 个,4 个是3 个的几倍?
生:1 倍多1 个。
师:5 个呢?
生:1 倍多2 个。
师:6 个呢?
生:2 倍。
把“倍”跟“几倍多几个”结合,学生能直观理解和表达,感觉是一个把“倍”与“多少”融得很舒服的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