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评价的时代性及变法的成与败、后人的臧与否

历史评价的时代性及变法的成与败、后人的臧与否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评价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时代性是影响历史评价的首要因素。1949年以后,对戊戌变法的评价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学术上的热点问题,争议颇多。为使这一“史料链条”更加聚焦,笔者在筛选材料时进行了范围界定——用1949年后的若干材料来展现对戊戌变法评价的不断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历史评价的时代性。材料三、材料四对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渐次走向客观、公正。

历史评价的时代性及变法的成与败、后人的臧与否

历史评价通常是指人们对历史事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作出的价值判断。历史评价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时代性是影响历史评价的首要因素。人们提出历史评价标准和得出历史评价结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超越自身所处时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类对历史发展总体认知水平的限度,哪怕最冷峻的历史学家也概莫能免。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人能真正超出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42]

由于时代的缘故,后人往往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超越前人的评价标准,进而获得超越前人的历史认识。但反过来,如果不能认清历史评价的时代性,就会出现苛责古人、以今律古的现象,那样不仅不能带给我们正确的历史认识,反而会让我们背离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致力于追求历史评价的科学理性,客观公允,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这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1949年以后,对戊戌变法的评价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把不同时期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结论放在一起,才能了解什么样的评价是不客观的、不科学的,它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客观和科学的。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对历史做出客观评价的艰难和珍贵。

材料一: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改良主义的目的,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剥削人民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企图以此来阻挡人民革命运动,把革命消灭于无形之中。所以,改良主义即使在当时也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43]

材料二:研究戊戌变法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戊戌变法运动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有进步意义。第二,戊戌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是从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政治运动,他们的活动仅限于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得到了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的支持,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它只能是一个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

——汤志钧《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1980年[44]

材料三:总而言之,学者们已基本肯定,维新运动是进步的运动,是近代历史前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乃至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运动中是领导潮流的杰出历史人物,不能因其以后的作为而否定他们在这个时期的历史贡献。

——方志钦《颇多建树,大有可为——简评建国以来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研究》,2004年[45]

材料四:“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www.zuozong.com)

——危兆盖等《回顾戊戌,重温历史》,2008年[46]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戊戌变法作出了怎样的评价?作者立论的逻辑出发点在哪里?结合社会背景,分析这种史学观念盛行的时代因素。

(2)材料二比材料一,在评价结论和方法上有何进步?有学者认为材料二与材料一在史学观念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试加以分析。

(3)比较材料四与材料三,两者的哪些认识是相同的之处?材料四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又有怎样的发展?

(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结论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与社会大环境有何关联?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历史作用的评价。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学术上的热点问题,争议颇多。赞扬者认为变法“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之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胡适留学日记》),否定者甚至说变法是“崇洋卖国”“引狼入室”。为使这一“史料链条”更加聚焦,笔者在筛选材料时进行了范围界定——用1949年后的若干材料来展现对戊戌变法评价的不断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历史评价的时代性。四则材料,四组问题,构成了一个评价结论渐次发展的动态链条,在思维逻辑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方面,反映了历史评价从过分强调阶级分析和主观臆测,到逐渐走向尊重史实、一分为二、客观公允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历史哲学乃至意识形态由过度的“左”回归理性公允的过程。

为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快速准确地结合时代,四则材料的出处均附加了发表时间。材料一产生于“文革”发生后不久,这种以阶级分析代替一切的“文革”思维严重扭曲了学术的发展。材料二发表于改革开放初,在方法上体现了一分为二,在结论上也给予了戊戌变法充分的肯定。这时尽管已经进行了拨乱反正,但依然主要采用阶级分析的办法。材料三、材料四对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渐次走向客观、公正。尤其是材料四从政治体制革新的角度进行评价,认为它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迈出了民主化的第一步。

单看一则材料,我们固然能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人物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情况,而综合四则材料,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评价在点上的表现,更能认识历史评价的线性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形成“通古今而观之”的历史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