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魏文侯这样贤明的君主,还需有一批出谋划策、决胜千里的能臣。这些能臣多数来自西河之地,且多数都是孔门贤哲卜子夏的弟子。为了增强文化的感召力,魏文侯将年近百岁的卜子夏请到了西河之地,拜之为老师,一时天下震惊。
卜子夏年事已高,且新逢丧子之痛,哭瞎双眼。所以真正在西河授课的乃是他的两名弟子,齐人公羊高和鲁人谷梁赤。此二人就是《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的作者。
经过多年的培育,西河已经出了一大批的人才,而西河学府背后的魏国,自然成了他们首选的效忠之地。但是所有人才中,魏文侯最看重的是那个为他奠定争霸实力基础的李悝。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在魏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李悝变法的第一条政策就是“尽地力之教”。所谓“尽地力之教”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进一步打破土地国有制,鼓励开荒,且将一部分耕地转给农民,以期调动其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而只向其收取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政府课税;另一层意思则如同其字面,即鼓励区别对待不同土质的土地,在上面种上不同的作物,以此来保证最终收益的最大化。按着李悝的预想,在推行了此项政策的几年里,魏国不论旱涝,都能有一个大致不错的收成,而魏国各地的府库里的粮食也会越堆越高。
然而,社会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粮食越多,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就会越好。粮食多了,还须通过商人的往来搬运、调剂余缺,如此才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李悝对此早有见识,但他需要在农、商两大部门的交流互补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一个合理的粮食价格。因为李悝发现,如果粮食太贵,就会伤害商人做生意的积极性;反之,如果粮食在市场上卖得太贱,那么农民肯定也不愿意种粮食,他们会想别的出路,如此一来,作为富国之本的农业肯定要遭受巨大的打击。(www.zuozong.com)
所以,为了稳定物价,李悝又颁布了变法的第二条政策:“平籴。”所谓“平籴”也就是稳定物价,当然,最主要的就是米价。
李悝采取了经济手段来稳定米价。他的办法很简单,在丰年以相对低的价格将粮食收上来,储存起来。一旦来年发生灾荒,粮食歉收,那么就可以将这部分储存起来的粮食以低价或免费的方式发放出去。如此一来,粮食的价格就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平民百姓的生活就会得到改善。百姓生活稳定下来,人口就一定会大量增加,这样魏国自会国富民强。李悝的“平籴”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国库充裕、人口富足只不过是争霸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因素。如果一国经济发展稳定,但人民却成一盘散沙的状态,就无法组织动员起来。且由于法令不一,社会成员之间彼此就会矛盾冲突不断,这样一国的力量就会多半用来维护国家内部的稳定,又如何谈得到向外争霸呢?李悝“教育”平头百姓的方式很简单,他不是请来有学问的人开办学堂讲道理,而是采用严刑峻法,让百姓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如此使他们懂得进退之理。
经过李悝从上到下的一系列改革,魏国已经拥有了强悍的实力。这个正在崛起的巨人就要发出震天的吼叫,让全天下都注意到他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