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导堤需要设置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包括四部分,即堤后墙身的砂浆勾缝或砂浆抹面、堤后回填土的夯填、堤顶排水与堤身排水孔排水。
1.砂浆勾缝或砂浆抹面措施
浆砌块石排导堤外侧不管是露出的墙面还是掩埋的墙面都要进行砂浆勾缝或砂浆抹面,以防止水分从堤身后进入堤身而破坏排导堤,这是防水措施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措施之一。照片2-12所示的是排导堤堤后裸露,堤后墙面进行了砂浆勾缝或填缝,有效地防止了提后墙面的风化破坏。
2.堤后的夯填措施
堤后空间部分要做到分层夯填,密实度须达到小型机械夯实能达到的密实度。根据经验,密实度一般要求在0.85以上。这是防止因堤身暴露而风化破坏的重要措施之一。
3.堤后地表防水措施
这是从源头上防止雨水进入排导堤。排导堤地表排水系统要综合考虑,或直接用散水的形式经排导堤堤身排进排导槽内,或用其他结构形式的排水措施排至其他地方。如照片2-13所示,排导堤堤后隔水层和反滤层处理得比较好,排水孔正在疏干堤后的水分,堤身没有受到水汽的影响。
排导堤背土夯填顶部的排水建议采用散水形式,将地表水疏散到排导槽内,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之一是排导堤堤后多为填土,即使是夯填土也很难达到修建槽形排水渠要求的基础,其强度较差;之二是槽形排水渠容易堆积杂草或土体,发生堵塞的概率大。如照片2-14所示,将地面降水通过散水的形式经墙身排泄到排导槽中的结构,排水效果好。
4.排水孔
(1)位置、间距及大小(www.zuozong.com)
排水孔是为了迅速疏干堤后积水或水汽的结构体,排导堤的排水孔是必设的。与挡土墙比较,排导堤阶段性浸水面,但是浸水是暂时的,或是间歇的,因此其结构体和位置与挡土墙相同。竖向间距为1.0~1.5m,最下排泄水孔应高出排导堤排水渠顶面0.3m,而不是墙趾地面0.3m;顶部一行距排导堤顶部为1.0m左右;其他排水孔视排导堤的高度均匀分布。横向间距为2~3m,上下交错分布在排导堤上。排水孔采用具有一定厚度和强度的PVC塑料圆管,其直径以75~110mm为宜。
(2)隔水层
为防止水分渗入地基中,在每个排水孔的底部应设置黏土(或三七灰土或2∶8水泥土)隔水层,隔水层的几何尺寸要视堤后的空间位置而定,一般为30cm见方,15cm厚。
(3)反滤层
反滤层置于土工布包扎的袋中或塑料网袋中,置于隔水层的上部。反滤层的几何尺寸应小于隔水层,但排水滤水管外围的反滤层要有一定的厚度,一般要大于15cm。
(4)排水管
排水管分滤水管与实管。滤水管要放置在隔水层的上部,反滤层包的中下部。实管放置在排导堤中,滤水管长度要≥15cm,实管长度与所处的排导堤厚度等长。排水孔进口处应设置较大的砾卵石,以避免堵塞孔道。鉴于排导堤墙面为浸水墙面,排水孔坡度应≥5%为宜。图2-2所示的是排导堤、排水管、花管、隔水层和反滤层的关系图。只要按照以上的要求做了,排水孔就可以有效疏干排导堤堤后的水分,如照片2-13所示的排导堤排水孔正在疏干堤后土体中的水分,排出的水是清的,证明排水孔的排水管、花管、隔水层和反滤层都做得比较规整,而墙面没有遭到水分的侵蚀,证明堤后墙面进行砂浆勾缝。
图2-2 排导堤排水孔、隔水层、反滤层之间的关系图
另外,PVC塑料排水管的直径和厚度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所给出的直径(多数为100mm),在PVC塑料管的系列中较少;二是只给出直径,没有给出厚度,致使PVC塑料管的厚度很薄,在修建的过程中即被挤压变形破坏,有的甚至风化破损。如照片2-15所示的是格构中的排水管露出部分已经风化破损。
建议排导堤排水管的实管和滤水管使用ø75mm×2.3mm或ø110mm×3.2mm 的PVC塑料管。
排导堤正面为浸水墙面,设置了排水孔后,一旦排泄泥石流,排水孔要发生水流倒灌现象。但是,排导堤排水孔产生倒灌的时间相对堤后水分对排导堤的侵蚀破坏的时间要短得多,权衡其弊,取其轻。因此,作为排导堤设置排水孔是必需的。
如果堤后没有空间实施“鸡窝状”排水孔,可采用排水管进入山体内的排水结构,即排水管的滤水管(长0.5m)部分要进入山体,外包两层40目的尼龙网,其他结构与常规排水管相同,这种排水管主要是排泄山体中的水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