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哀帝手下第一任丞相孔光干了两年被免为庶人,第二任丞相朱博只干了四个月就自杀了。
接下来,汉哀帝的第三位丞相叫平当,是一位从底层做起的老文官,也是大儒,曾做过五经博士。平当是公元前5年十月被封为丞相的,按惯例,同时也应被封侯。可是,当时讲究春庆、夏赏、秋罚、冬刑,冬天不举行封侯仪式,暂时只给了个关内侯的名头。关内侯没有封国,只有食邑百十户。
一开春,汉成帝立马派人到平当家,要正式给他封侯。平当正生着病,病得很重。他把使者回绝了:公公啊,谢谢皇上的恩典,老臣活不了几天了,请不要封我了。
使者说:好吧,您可想好了?
平当说:我想好了。
使者扭头就走了,回宫复命。
平当的家人立马急了:老爷子啊,您就不能强打精神进宫接了那侯印吗?那可是千户侯、万户侯啊,是可以世袭的,您怎么就不为子孙们着想?
平当摇摇头:我从当上丞相就一直生病,几乎就没干什么丞相的工作,不知道多少人在骂我尸位素餐呢。今天我要是拼了命起来进宫接了侯印,然后回家就死了,那我就得让人骂死,那样的话,你们还能安生吗?我不要这个封侯,才是为你们这帮子孙着想。
一个多月后,平当去世。后来,他儿子平晏在汉平帝时也做到了宰相之位。整个西汉,父子先后当宰相的,只有韦贤、韦玄成父子和平当、平晏父子。
平当之后的,汉哀帝的第四位丞相叫王嘉。
王嘉也是从底层做起来的,是儒生出身,通过考试做了郎官,走上仕途。他被汉成帝召见过一次,大得欣赏,被破格提拔。后来,做过两个郡的太守,还做过京兆尹,然后做到御史大夫。公元前4年,他接替平当做了汉哀帝的丞相。
嘉为人刚直严毅有威重,上甚敬之。——《汉书·王嘉传》
王嘉为人刚强正直,严厉有威望,皇上很敬重他。他一上任,立马上书汉哀帝:
臣闻圣王之功在于得人。——《汉书·王嘉传》
圣明的帝王之所以能把天下治理好,靠的是人。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官员队伍中来。要给他们相对宽松的环境,希望皇上能:
记善忘过,容忍臣子,勿责以备。——《汉书·王嘉传》
记住他们的优点,忘掉他们的过失,容忍臣子的短处,不要以完备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汉哀帝很认同,也很支持。刚开始关系还挺好,汉哀帝对王嘉很敬重。可差不多同时,汉哀帝也已经十分信任董贤了。很快,矛盾爆发了。汉哀帝找了个借口,说东平王案中董贤立了大功,要给董贤封侯。
这个东平王案是怎么回事呢?汉元帝时期的东平王叫刘宇,是汉元帝同父异母的弟弟,是个胡作非为的混世魔王,而且不大孝顺。有一次,他气得母亲公孙太后上书汉元帝:皇上啊,请您把我调回长安给先帝守陵园去吧,我得离他远远的。
汉元帝很仁爱,他下诏劝慰公孙太后:您别着急,刘宇他还年轻,身上有些毛病,犯点什么错也都正常,还请您多原谅。
然后,汉元帝把刘宇批评了一通。这一篇就这么翻过去了。
可是,刘宇并没有老实几天,到汉成帝时,他又犯了一个事——把一个妃子杀了。汉成帝也没有太追究,削夺了东平国的两个县以示惩戒,随后又退给了他。
接下来,刘宇跟汉成帝之间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刘宇上书汉成帝,提了一个小请求:皇上啊,臣听说您正组织整理皇室藏书。您看我们这个小东平国,地处偏远,除了“六艺”经书,国内几乎看不到什么别的书,能不能赐给我几本书让我也好好学习学习。比如诸子百家的书,还有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书》,听说都不错,能不能每样赐我一套?
汉成帝把这篇上书拿给大将军王凤:舅舅啊,您看,给他吗?
王凤一翻白眼:不行,皇上啊。
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汉书·宣元六王传》
诸子之书有些反对经术,诬蔑圣人,有些记录鬼神,信奉异物怪象;司马迁的《太史公书》里有太多的权谋之术,汉初打天下时的那些军事战略思想、山川形势、天象灾异什么的,都讲得太详细了,诸侯王要看了、学了,那朝廷就管不了了,所以都不能给。您就给他回复,他只要把“六艺”经书看好了,那就了不得了,用不着看这些杂七杂八的书。
汉成帝于是拒绝东平王讨书的请求。
东平王刘宇死后,传位给儿子刘云。刘云就是所谓“东平王案”的主角。
按《资治通鉴》的记载,就在王嘉被封为丞相的这一年,东平国境内的无盐县接连发生怪事,
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又瓠山石转立。——《汉书·宣元六王传》
无盐危山的地面自行鼓起,上面长满了草,像驰道的形状,瓠山的石头转侧立起来了。东平王刘云很惊奇:怎么回事呢?这是天神在发力啊!
于是,他带着王后到现场拜祭。回到王宫后,他又弄了块类似的石头供起来,每天祭拜。
很快,这个事情传到了长安,传到一个叫息夫躬的郎官耳中。息夫躬是一个类似纵横家的人物,他不甘心只做个小郎官,听说这个情况,计上心头:有了,我要抓住这个机会封侯!
息夫躬立即找到他的好朋友,一个被免官的太守,叫孙宠,当时孙宠也是一个郎官,也正盼着东山再起。两人商量一番,便草拟出一篇上书,通过中常侍宋弘呈给了汉哀帝。
汉哀帝本来就病恹恹的,看完这篇上书,差点没气死:好你个东平王,竟敢谋反!
那么,息夫躬在这篇上书里都写了什么呢?他是这样写的:东平王刘云看到境内发生了这两桩怪事,他就想到当年汉宣帝刘询即位前发生的怪事了,即泰山上大石头自己立起来,还有枯树自己立起来。而且东平王听说皇上又在生病,他便以为自己可能要当皇帝了。于是,他跟王后在王宫里立了石头,天天诅咒皇上,让皇上的病越来越重,早点病死。皇上,您知道吗?现在给您看病的这位叫伍宏的太医,他正是东平王刘云的舅舅。您的病让他治,怎么可能治得好?很可能他正准备给您下毒,要毒死您呢!
汉哀帝大怒,下旨严查东平王谋反案!
最后,东平王刘云百口莫辩,自杀而死。那么,董贤在这里面立了什么大功呢?是这样的,中间息夫躬和孙宠通过中常侍宋弘把这篇揭发东平王的上书呈给汉哀帝,汉哀帝对外没提宋弘,说是董贤把这个上书转呈给他,就把这个功劳安到董贤头上了。随后,他就要给董贤还有息夫躬、孙宠封侯。
丞相王嘉联合御史大夫上书反对:皇上啊,您要封董贤,这没问题,只是得走程序啊!咱可以把董贤的功劳、事迹摆到桌面上,召集公卿大夫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样的话,即便天下人心里认为是您偏爱董贤给他封侯,他们也说不出别的。皇上啊,也请您理解我们,我们也会完全顺着您的意思说话、办事,可是,总感觉那样有负您的信任和恩德。
汉哀帝看完很受用:好吧,那就以后再说。
可是,没过几个月,汉哀帝就忍不了了:要不是董贤及时发现东平王谋反,朕早就让他的太医舅舅毒死了。董贤是朕的救命恩人,还有比这更大的功绩吗?
于是他把董贤封为高安侯,同时对董贤大加赏赐。
朝野上下怨声载道:皇上这是疯了吗?咱们得劝劝皇上!
有人说:劝皇上用得着你啊?人家丞相都没言语呢,你着什么急?
这人就点头:啊,也对。(www.zuozong.com)
由此,丞相王嘉的压力可想而知。可是,他也知道“伴君如伴虎”,要进这个逆耳的忠言,他也得掂量掂量,得找合适的机会。
几个月后,机会来了。发生了日食,这在当时自然被认为是上天发警示了。借着这个由头,王嘉立即上书汉哀帝,苦口婆心地讲了一通,从周武王讲到汉文帝、汉成帝,举了很多例子,大体就是说:别管宠爱谁、赏赐谁,都得有个度,不能让天下人非议。您现在宠爱董贤的这个劲头,绝对是亘古未有,这太影响您的形象了。而且现在那么多灾异,民间已经是说什么的都有了。
或以为筹者策失之戒也。——《汉书·王嘉传》
有人认为这是对谋划者策略失误的告诫。
孔子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安用彼相矣!——《汉书·王嘉传》
孔子说:国家倾危了却不能支撑,国家颠覆了却不能扶持,那为什么还任用那个人做相呢?
所以,我必须得说。对一个人的爱要适度,过了就是害他。望皇上吸取前代的教训,对董贤的宠爱节制点吧,这样才能保全他的性命。
可惜,汉哀帝已经鬼迷心窍了,一句也听不进去,还恨上王嘉了。正好,此前不久,另一件事王嘉跟汉哀帝也拧着。
这件事也算是由息夫躬而起。息夫躬因为揭发东平王有功,被封侯,进而也得到了汉哀帝的宠信。他是傅晏的同乡兼好友,此前傅晏没少帮他。现在他想回报一下傅晏,想帮助傅晏上位,争取做大司马。
于是,他就忽悠汉哀帝:皇上啊,匈奴单于今年没来朝见您,他说是因为生病,实际上可能有变。微臣认为,现在大司马丁明首辅国政,主内,应当把傅晏也封为大司马,主外,率领大军北上巡边,防备匈奴可能发起的军事行动。
汉哀帝听完,很兴奋:太好了,朕也可以像武帝爷似的运筹帷幄、决胜大漠,那多威风啊!王丞相啊,你认为这事怎么样?
王嘉摇摇头:皇上,谁说匈奴没来朝见就是要跟咱开战啊,这可不能听个辩士随便说一通,咱就要派大军。这是多大的动作?得牵涉多少人力、物力?
夫议政者,苦其谄谀倾险辩慧深刻也。谄谀则主德毁,倾险则下怨恨,辩慧则破正道,深刻则伤恩惠。——《汉书·息夫躬传》
我们这些大臣帮助皇上参议政务,最怕四种人:一是谄谀。什么都顺着皇上说,这其实是在败坏皇上的德行。二是倾险。教给皇上阴招、狠招,这会给皇上招来下面的怨恨。三是辩慧。光讲漂亮话,纸上谈兵,这容易把事情搞坏。四是深刻。对人对事太苛求,太求全责备,这样会显得皇上不体恤人,不懂得人性化管理。
息夫躬出的这个主意就属于这四条里面的。总之,不可轻言战事,大军不可妄动。
汉哀帝不听,真就把傅晏册封为大司马。
册封当天正好出现了日食。王嘉利用这次日食参劾董贤。而董贤也利用这次日食参劾傅晏,因为董贤也想上位。结果,傅晏大司马印绶还没捂热乎,就被汉哀帝收回了。
几天之后,傅太后驾崩。汉哀帝假托傅太后的遗诏,让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给丞相王嘉,要给董贤再增加两千户封地,同时赐给另外三个亲信侯封地。
王政君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汉哀帝不是她的亲孙子,于是就把这个诏书下给了王嘉:王丞相啊,皇上说的这个事儿你安排吧。
王嘉手捧诏书,摇头长叹:唉,真是胡闹!老夫我今天豁出去了!
他直接把这篇诏书卷起来,封上印归还,并趁此进上密封的奏书劝谏皇上和太后说:
臣闻爵禄土地,天之有也。——《汉书·王嘉传》
王者代天爵人,尤宜慎之。裂地而封,不得其宜,则众庶不服,感动阴阳,其害疾自深。——《汉书·王嘉传》
爵位、福禄、土地,这都是属于上天的,帝王是代表上天把这些东西分封给一些人,这是要慎之又慎的,如果做得不够合适,天下人就会不服气,进而打破天地间的阴阳平衡,帝王就可能因此而损害自身健康。
皇上,您的身体一直不好,您要从这方面考虑啊!您现在对董贤的宠爱已经非常过分了,他现在的荣华富贵自古以来的贵臣都比不了。举国上下的人们几乎都在谈论董贤,都讨厌他、恨他,这样下去董贤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您怎么还嫌不够呢,还要再给他增加封地封国,这不是更要引起众怒吗?这样,您的病只能更严重!您现在还没有子嗣,不能再这样任性了,得以江山社稷为重。皇上,微臣这样直言不讳,还请您多多体谅。微臣的这些话只跟您和太后讲,这篇上书别人也不会看到。总之,请您千万不要怪罪微臣的直言。
王嘉的话讲得如此掏心掏肺,可是,汉哀帝看在眼里,竟然杀机顿起:来人,去叫丞相王嘉到尚书这儿,朕要当面跟他把梁相的问题讲清楚,看看他安的什么心!
“梁相”是个人名,此前他是廷尉。廷尉是主管司法的最高长官,执法得是最公平的。梁相是一位称职的廷尉,在审理所谓的“东平王谋反案”时,他发现其中有很多疑点,认为这可能是个冤案。他上书汉哀帝,建议朝廷再重新组织公卿仔细地审一遍。
当时,梁相的上书先呈到尚书这儿,尚书令和尚书仆射要先看看,并且要代汉哀帝拟一个意见。这两位也很正直,认为梁相讲得有道理,应当批准。
结果,汉哀帝一下子就怒了:你们仨这是干什么?怎么这么向着东平王?是不是盼着我死了,东平王当皇帝你们好沾光啊?你们这是吃里爬外,怀有二心!
外内顾望,操持两心!——《汉书·王嘉传》
于是,这三个人都被罢官,免为庶人。几个月后,也就是在王嘉打回诏书的前些天,赶上那次日食,汉哀帝大赦天下。王嘉乘机上书,替梁相等三人讲情:皇上,这三位都是难得之才,恳请皇上原谅他们的过错,重新起用他们。
可是,汉哀帝理解为王嘉这也是在为东平王喊冤,也是有了二心。当时他没爆发,也没答复王嘉。这次他爆发了!他把王嘉叫到尚书这儿,指着鼻子大骂一通:王丞相,此前朕罢免梁相他们时,你不是没说什么吗?当时你还跟着谢罪,怎么这会儿又说要重新起用他们呢?你到底有什么想法?依朕看,你就是任凭自己的心意,迷乱国家、欺罔主上,你还有脸指责别人。你必须给朕解释清楚,你回去想想吧,听候处理!
盛怒之中的汉哀帝召集内朝主要的官员,包括刚刚被重新起用的光禄大夫孔光,还有左将军、右将军等人:你们议一下应该怎么处理王嘉。
光等请谒者召嘉诣廷尉诏狱。——《汉书·王嘉传》
孔光等人认为:皇上应当派谒者持节去召王嘉,让王嘉到廷尉大狱接受审理。
这其实就是判了王嘉死罪。《汉书》上讲,当汉哀帝派的谒者来到丞相府宣布了诏令后,王嘉手下一班官吏都哭了,有人一边哭着,一边调好一碗毒药,端到了王嘉面前:丞相,您快喝吧。
王嘉不肯。手下劝道:
将相不对理陈冤,相踵以为故事,君侯宜引决。——《汉书·王嘉传》
丞相啊,您应当知道这个老传统啊,到了将军、丞相这个级别的,是不能被关到大牢里跟狱吏陈述冤情的。所以,现在这种情况,按惯例就得饮药自杀。丞相,您赶紧喝吧。
王嘉大怒,拿起碗就摔了:这是什么破传统,有罪没罪不说清楚就自杀,作为丞相,要是死罪,就应当死在天下人面前。
于是,王嘉跟随谒者来到廷尉,交上丞相和侯爵的印绶,被关进大牢。
汉哀帝听说这个情况,更加怒不可遏:好你个王嘉,你这是跟我叫板啊!给我狠狠地审!
落到狱吏手里的王嘉还好得了吗?最终,王嘉在狱中绝食自杀。
这就是忠臣的下场,就是劝谏汉哀帝不要过分宠信董贤的结果。怎一个“冤”字了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