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初(1876—1940),名月恒,字眉初,满族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他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参与中国地学会的筹建,还曾是《地学杂志》的编辑部长,主要著作有《民国地志总论》《中华民国省区全志》《地理哲学》等,主张“将常识地理与科学地理相结合,将基础地理转变为经济地理”,[7]“是我国从古代地理常识向新时代的科学地理学过渡阶段,大力传播地理学知识,承前启后的启蒙者之一,对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起到过很大的影响”。[8]同时,在地志编纂方法上,白眉初将近代地理学知识运用到地志编纂中,突出时代特征,满足现实需要,将学术与救国精密结合,提出“爱国,学地理之首;建国,学地理之本”[9],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于近代地志编纂的创新与变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白眉初认为,晚清以来,在“幅员大、世局变、思潮新”[10]的社会大背景下,“往昔地志所载,乡贤名宦,节妇烈女,累牍连篇,意在传世,今成学科,壁垒一变,用补常识,注重民生”,[11]即随着时代潮流的变迁,地志的作用已然发生转变,应从传统的留名后世提升到普及常识与重视民生的高度,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他开始了《中华民国省区全志》的编撰。白眉初以“气候、地势、交通、实业为要目”,[12]“搜辑完,考核确,取径精”,[13]从1913年开始编写《省区全志》,到1927年6月,共计出版五册十一卷[14]。每一册都由当时不同的名人题写册名、作序(见表1),可见作者之良苦用心。当时与白眉初共事的黄郛(字膺白)在序言中盛赞该书,“觉其收集广而取材精,体制新而条理晰”,[15]是社会各方面的绝好参考书。负责编辑本书的中央地学社还专门为本套丛书设计了一个“精雅楠木绿字”书箱,箱顶镌刻“中华民国省区全志”八个大字,“古香古色,怡人心目”,用以存书。[16]
表1 《中华民国省区全志》各册出版信息
在内容的编排上,《省区全志》不落俗套,不按昔日中国地志以黄河、大江、珠江三流域为划分标准,作者强调“全国物产不等,风俗不奇”,是以全国著名的阴山、长白山、北岭、南岭、横断山、昆仑山、阿尔泰山等山脉为分界线,将全国分为十一编。[17](见表2)每一编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每志共有七章,第一章为总说,第二章为商埠,第三章为都会,第四章为道县汇志,第五章为山水志略,第六章为政教民俗,第七章为实业。[18]具体到各志各章时,内容又稍有不同。如第一章的总说根据各省情况的不同,在内容安排上又略有区别。《京兆特别区域志》为8个小节,增加了北京地位之于国内外的优势、全国都城历年比较及古都之名两个小节。每志正文之前首先要表明该省主要物产,作者称为“物产之华表”,并以“赞”论之,即所谓“取各省区物产之主要者,揭于简首,褒之曰《物产华表》,系欲引阅者视线。集于经济之丛林,故特别标其徽帜,以斗兴味”,[19]通过展示各省区特色物产,以达到增强阅读性、先声夺人的效果,如河南为麦、山西为煤、甘肃为羊毛等。在大多数志的第一章,都有一幅省会城市地图,[20]便于读者对省会城市有一总的直观、清晰的印象。各志的正文即是对各省(地区)具体情况的描述,间或有作者的评论,以便起到作者所谓“始足缩全国今形于一部地方志之中。用供一国人把卷流连,而兴其闻鸡起舞,匹夫有责之决心”[21]的功效。(www.zuozong.com)
表2 《中华民国省区全志》各编名称及包含的省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