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神阳城剪纸-中国传统福文化研究成果

福神阳城剪纸-中国传统福文化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虢观察使李泌多次聘其为府僚,阳城始终不应。阳城不仅正直,而且重义气。朝官薛约,言事得罪,被贬到连州,阳城与薛约饮酒告别,并送往城外,执手相辞。出任州官后,阳城励精图治,关心民情,实行节俭,赏罚分明。阳城到任后,哀其父子离别,上奏罢除,道州从此废除了供侏儒这一弊政,州人感激不尽,用阳城的名字给子孙命名。阳城从道州隐居后,一直深居简出,与世相绝,卒年70岁。图4-6 福神阳城剪纸

福神阳城剪纸-中国传统福文化研究成果

天官作为福神,是由道教信仰演变而来的,而阳城福神,则是由历史人物演变而来的,福神姓阳名城,字亢宗,山西夏县人,祖籍定州北平(今河北完县)。

阳城自幼天性好学,但因家贫不能得书。因而,他请求为集贤院属吏,借此机会攻读,昼夜闭门,坚持6年之久,无所不通。阳城谦恭简素,舍施行义,在乡里有很高的威望,村闾中发生争论之事,不去官府,而找阳城调解。陕虢观察使李泌多次聘其为府僚,阳城始终不应。李密又把他推荐给唐德宗,命为著作佐郎,李密派参军韩杰奉诏书谒见,阳城谢称体弱多病,不堪奔走,谢绝诏命。李密任宰相后,再次向唐德宗荐举,又命阳城为谏议大夫,派长安尉杨宁带诏书绢帛聘请。阳城无奈,只好衣粗布前往京城谢恩辞绝。唐德宗派宦官取来朝服绯衣下令更衣召见,并赐帛50匹,促使阳城从隐居生活步入政治生涯。

阳城对人忠义,敢扶正压邪,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裴延龄诬陷陆贽、张滂、李充等人,欲将他们排挤出朝,以专揽大权。唐德宗受裴延龄蒙蔽,事虽不平,人莫敢言。阳城知后,主持正义,声言我身为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之臣。他约拾遗王仲舒守住延英阁,进去拜见唐德宗,慷慨陈辞,极言裴延龄罪恶。为了促使这件事早日得到合理解决,他天天去为陆贽等人申冤,知者无不恐惧,而阳城义气弥坚。唐德宗大怒,召集宰臣,命阳城抵罪,在太子李诵的搭救下,经过长时期才被免罪释放。对这件事,唐德宗一直怒气未解,执意让裴延龄为相,阳城在朝堂上明确提出反对,声称若裴延龄为相,他定要撕烂诏书,哭于朝堂。在阳城的谏争力抗之下,唐德宗开始改变了对裴延龄的看法,取消了任其为宰相的成命。史言:“帝不相延龄,城力也。”阳城虽然因此事降职为国子司业,但终于替陆贽等人申明了积冤,使裴延龄的阴谋未能得逞,消除了民众之苦。

阳城不仅正直,而且重义气。朝官薛约,言事得罪,被贬到连州,阳城与薛约饮酒告别,并送往城外,执手相辞。唐德宗怀疑阳城是薛约的朋党,下令贬阳城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阳城因薛约牵连被逐出京,一不后悔,二无怨言,世人无不敬佩。唐德宗贬阳城去道州时,太学生何蕃、李偿、王鲁师、李谠等200余人跪在宫外为他求情,希望皇帝能把阳城继续留在京城。但德宗不为所动。阳城起程之日,太学生数百人为他饯行,无不涕泣,并给他立石纪德。(www.zuozong.com)

出任州官后,阳城励精图治,关心民情,实行节俭,赏罚分明。史载他“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他自己生活非常俭朴,月俸除留足吃用外,其余全归官府所有,常常把官府规定给自己食用的鱼肉等放在道旁,与民共享。道州出侏懦,自隋至唐,每年上贡,以成定制。阳城到任后,哀其父子离别,上奏罢除,道州从此废除了供侏儒这一弊政,州人感激不尽,用阳城的名字给子孙命名。

唐后期,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百姓在重租杂徭下无以聊生。阳城对此深感内疚,观察使派判官到道州来逼租,阳城闭门不见,观察使后又派人来处治此事,阳城不愿身陷牢囚,在民众的掩护下,弃官归隐。阳城从道州隐居后,一直深居简出,与世相绝,卒年70岁。后来郡民立祠绘像供奉他,逐渐把阳城奉为“福禄神”,以怀念他降福解厄(图4-6)。

图4-6 福神阳城剪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