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ree Face of Eve,1957年于美国上映。91分钟。
南奈利·约克逊 导演,乔安娜·伍德沃德主演。
获得第30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1957年,福克斯公司出资拍摄的《三面夏娃》,将分离性身份障碍这一诡异的心理学元素注入电影,电影中的病例“Eve”曾被欧美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教科书广泛记载,被当作分离性认同障碍的经典案例。“Eve”的原型Chris Costner Sizemore,1927年生,在她的一生总共出现过22个子人格,已经治愈了的分离人格有了一个稳定的身份,关于她的个案以及一些记录资料还可以在杜克大学的图书馆资料库中找到。该片由南奈利·约克逊导演、乔安娜·伍德沃德主演。由于伍德沃德出神入化的表演,她荣获第30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大奖。在早期的奥斯卡获奖影片中,以多重人格为题材的电影并不多见,《三面夏娃》堪称讲述DID的经典之作。
电影《三面夏娃》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一名叫依芙怀特(Eve White)的女人身上的有关多重人格的所有变化,也真实讲述了多重人格给患者本人带来的困惑,包括对怀特夫妇婚姻带来的破坏性打击,以及对年幼女儿心灵上造成的伤害。电影向观众真实地展示了多重人格的治疗过程,即进行人格整合,最终走向心灵康复的心路历程。所以,这部影片不需对情节做任何添油加醋的处理,故事情节本身就足以引人入胜。
通常,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身体里存在众多的子人格(分身),这些子人格有共同的外表,却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思想以及价值观。电影《三面夏娃》中,怀特夫人因为严重的头痛症和某种“中邪”的失去记忆的感觉,到精神科卢瑟医生处接受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卢瑟医生发现怀特夫人明显有三重人格:一个是安静的怀特夫人(称为寄主),即影片中的伊芙怀特(Eve White/白夏娃)。这是个温柔、恬静、严肃、谨慎,不会抽烟、喝酒、跳舞的相对不那么活泼的家庭主妇。另一个是伊芙布莱克(Eve Black/黑夏娃),这是个无忧无虑,无责任心,不受约束,喜欢去夜总会找乐子并在夜总会醉酒的单身女人。最后一个是简妮(Jane),比其他两个人格都更成熟,这是一个知礼节,既不唯唯诺诺又不轻佻放荡的独立女性。
在DID中,“子人格”之间的关系形态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在交替人格最简单的形式中,两个人格轮流控制着患者的行为,它们之间相互不知晓。但很多情况下,子人格和寄主的关系比较复杂,比如有的子人格了解寄主,有的则不知道寄主,但寄主并不了解子人格,而寄主仿佛听得到子人格说话。这些子人格之间通常有三种不同的关系形态:相互失忆、相互认识和单向失忆。在相互失忆的关系中,子人格之间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在相互认识的关系中,每个子人格都对其他的子人格熟悉。而在单向失忆的关系中,有些子人格不知道其他子人格,而另一些子人格则比其他子人格对于彼此的存在知道得更多。也就是说,交替性人格之间的觉察不对称,那些觉察到其他人格存在的分身,称为共同意识子人格,也就是说子人格出现时,寄主会觉察到他们的存在;而这些分身似乎也觉察到彼此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并存意识”。它们是“安静的观察者”,观察其他分身的行动和思想,互不干涉。有时候,正在执行功能的分身会通过幻听觉觉察到共同意识子人格的存在。在特定时间内,至少会有一两个子人格处于“值班”状态,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现象。本片清楚地为观众展示了这些复杂的关系。
电影为观众展示了多重人格之间的复杂关系。寄主伊芙怀特最初不知道伊芙布莱克的存在,但是伊芙怀特听得见一个女人的声音,这个声音有时候听起来很熟悉,但是伊芙怀特认不出来。这个声音让她离开拉尔夫,带着邦妮(他们唯一的4岁的女儿)逃跑。当子人格伊芙布莱克出来占据怀特夫人的身体去商场疯狂购物后,商场将她买的一大堆名贵的裙子和鞋子之类的东西送到家里。伊芙怀特并不记得自己买了这些东西,还以为是丈夫为自己买的。而丈夫拉尔夫则责怪妻子不该买如此昂贵的东西。其实,这是分身伊芙布莱克所为,说明寄主伊芙怀特并不知道分身伊芙布莱克,对分身的存在和行为浑然不知。就在拉尔夫收拾东西准备送还商场的时候,突然传来女儿的尖叫声,我们看到怀特夫人(实际上是分身伊芙布莱克)把女儿按在沙发上并用绳子捆住女儿的脖子。幸好拉尔夫及时赶到,愤怒地将伊芙推到在地上,他解开捆在女儿脖子上的绳子并抱着惊恐万分哭泣的女儿。此时,倒在地上的伊芙怀特对刚才发生的一切茫然不知。其实,此举动也是分身伊芙布莱克所为,只是怀特夫人不知而已。
因为这些不像怀特夫人本人的行为,怀特夫妇才来到卢瑟医生办公室寻求治疗。在拉尔夫给卢瑟医生讲述这一切以后,怀特夫人矢口否认,说自己没有做过那些事,自己是那样地疼爱女儿,怎么会做出此种伤害女儿的行为呢?更具戏剧色彩的是,拉尔夫还说上个月妻子丢下女儿跑去亚特兰大看她的表妹,一待就是5天。可是当拉尔夫去接她的时候,还遭到依芙怀特的咒骂,说永远都不想回去。而依芙怀特却给卢瑟医生说自己一年没有去过亚特兰大了。所有的一切让拉尔夫万分愤怒,而拉尔夫“捏造”的这些事实,让怀特夫人感觉极度委屈。影片利用多重人格患者的寄主不知晓子人格的存在这一特征,设置了一个个的悬疑,让观众产生迷惑,并激起揭开迷惑的欲望。
随着治疗的逐渐深入,观众心中的迷惑随之解开。当子人格占据患者身体的时候,寄主便暂时失去意识和记忆,自然意识不到此前子人格的所作所为。因此,伊芙怀特不知晓伊芙布莱克所做的一切。所以,伊芙怀特不承认自己购买过这些昂贵的衣服,更不承认自己做过伤害女儿的事情,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丢下女儿跑去亚特兰大看过表妹。其实,这些都是伊芙布莱克做的,并非伊芙怀特所为。
相反,子人格伊芙布莱克却知道所有发生在寄主伊芙怀特身上的事情,只要是伊芙布莱克想知道的任何事情,子人格都可以知道。在伊芙怀特一阵头痛后,伊芙布莱克第一次出现在卢瑟医生办公室,伊芙布莱克就说自己是伊芙布莱克,自己对伊芙怀特的有些事情不感兴趣,比如说那个笨蛋(指伊芙怀特的丈夫拉尔夫)。另外,当伊芙怀特企图自杀的时候,伊芙布莱克清楚地知道。在电影中,伊芙布莱克来到卢瑟医生办公室,告诉卢瑟医生说:“我不会让她(指伊芙怀特)回来的。因为出了点问题,她昨晚企图自杀。某个地方出了问题。”进而说:“她(伊芙怀特)情绪低迷,当我搞清楚她想什么的时候,差点把我吓个半死。你知道,要是没有人阻止她的话,我也玩完了。除了我也没有旁人在了。所以当她走进浴室锁上门……看(将包扎了白色纱布的手腕伸给卢瑟医生看)。”然后接着说:“她划了一刀,然后我出来了,我让她丢掉了刀片,然后我把它扔了,但是当时真的很惊险。”很显然,伊芙布莱克知道伊芙怀特情绪低迷,企图用剃须刀割腕自杀,所以伊芙怀特在手腕上划第一刀的时候,伊芙布莱克出来阻止了伊芙怀特的自杀行为,也就是说子人格了解寄主的想法和行为,并且在寄主引导患者行为的时候,子人格还在继续悄悄地行动着,时不时让患者感觉到它的存在。在催眠治疗中,第三个分身出来了,它自称为简妮,对伊芙布莱克和伊芙怀特都了解,知道她俩的想法和所作所为。
在小说《24重人格》中,戴维是卡姆24个子人格中的第一个,他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男孩。当他控制着卡姆的身体时,卡姆的言谈举止就如同4岁的小孩。卡姆(其实是子人格戴维)蹑手蹑脚悄悄钻进墙边的灯光明亮的玩具橱柜,蜷缩着身子坐下来,把门打开一条缝。之后卡姆(戴维)拿出一支红色记号笔,开始在素描薄上画出三幅线条粗糙的图形,将左手的指甲插进自己的左脸颊。虽然卡姆感到有点疼痛,但是由于是戴维在控制身体,所以卡姆没有办法让那只伤害自己的手停下来。等戴维离开身体、转换成卡姆的时候,卡姆感到困惑:“我怎么在橱柜里。怎么搞的,我竟然在橱柜里!低头看见那三幅画,线条十分简单、僵直,显然出自小孩的手笔。”面对儿子的质问,卡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对脸上的爪痕是从何而来的也一无所知。
所有这些都说明寄主卡姆最初完全不认识这些子人格,他根本不记得小时候曾经遭受过的虐待,也绝对不承认遭受过性虐待。这24个子人格相互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他们之间有的彼此不认识,有的子人格还不认识寄主卡姆是谁。比如4岁的“戴维”第一次出来的时候就不认识卡姆,子人格“安娜”也不知道卡姆是谁(这就需要在治疗中告知他们);而神志清醒、心平气和的子人格“佩尔”却知道卡姆,“佩尔”同时也认识其他几个子人格,特别是“戴维”“安娜”“特露蒂”和“尘尔”等这群小孩;子人格“巴特”认为寄主卡姆脑子有点毛病,因为他否定自己患了分离性身份障碍,否定自己儿童时期遭到的各种性虐待。
一般而言,这些人格不会同时控制患者的身体,子人格和寄主反复交替地控制着患者的身体和行为,异常心理学称之为人格之间的转换。转换通常很突然,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当然慢慢逐步转换也可能发生。转换通常发生在寄主头疼之后,寄主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和遗忘,不记得刚才发生的事情,实际上这是控制着身体的子人格所为。
在影片《三面夏娃》中有这样的场景:在卢瑟医生的治疗室里,一分钟以前还是垂头丧气、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地和医生交谈的依芙怀特,在一阵头痛之后,子人格“伊芙布莱克”出来,并告诉医生说:“每当我想出来的时候她就会头痛。”也就是说,当伊芙怀特报告说自己暂时性失去知觉的时候,便是伊芙布莱克出来接管她的身体的时候。
当寄主人格很强的时候,子人格要出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当寄主人格变得越来越弱,而子人格变得越来越强的时候,子人格想出来就很容易了。
电影利用镜像刻意地把寄主与子人格之间的转换戏剧性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和拉尔夫一起看到了“伊芙怀特—— 伊芙布莱克—— 伊芙怀特”这些转换过程。
卢瑟医生指着拉尔夫问:“他是谁?”
伊芙怀特说:“他是我丈夫,我当然知道他是谁。”
卢瑟医生:“你是他孩子的母亲,对吗?”
伊芙怀特:“当然”。
卢瑟医生:“你是怀特夫人?那是你的名字对吗?”
伊芙怀特:“是的。”
卢瑟医生:“好,现在我可以跟伊芙布莱克说话吗?”(呼唤子人格出来)
伊芙怀特:“当然可以。”(短暂的低头沉默之后)伊芙布莱克出来了。
卢瑟指着拉尔夫问:“他是你丈夫吗?”
伊芙布莱克:“我跟你说过无数次了,我没有丈夫。如果我要找个丈夫的话,那我的底线也不会是像拉尔夫怀特这样的货色。”(www.zuozong.com)
卢瑟医生:“为什么要告诉他?邦妮不是你的孩子?”
伊芙布莱克:“她是她(伊芙怀特)的孩子,你知道的。”
卢瑟医生:“我可以跟怀特夫人说话吗?”
伊芙布莱克:“当然可以。那家伙在的时候不要再叫我出来。”
卢瑟医生:“怀特夫人?”
一阵低头之后,伊芙布莱克回去了,伊芙怀特出来了。
伊芙怀特:“我又出去了吗?”
卢瑟医生:“只是几分钟而已。”
卢瑟医生:“伊芙布莱克?”
伊芙布莱克:“我说过我不想再跟她说话。”
在卢瑟呼唤:“怀特夫人”时,伊芙布莱克又回去了,伊芙怀特又出来了。
这前前后后变幻莫测的怀特夫人令拉尔夫困惑不解,感到痛苦万分。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寄主伊芙怀特和子人格伊芙布莱克、简妮之间的频繁转换,当然真实的转换并不像电影中那般富有喜剧性。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转化都发生在寄主头疼之后。《24重人格》的寄主卡姆与子人格之间的转换,以及子人格之间的转换,则表现为卡姆(寄主)浑身猛地一哆嗦,卡姆倏地消失了,分身出现了,再一哆嗦,倏地消失了,分身“尘儿”出来了。这些分身会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在卡姆的心理医生艾莉、妻子瑞琪和卡姆本人面前,有时寄主还能听得见“居住”在自己身体里这群分身“七嘴八舌的吵闹声”。这群分身“宛如一群陌生的旅客,他们提着行囊来到我经营的这家‘伤心旅店’,住进我心灵中那一间间早已经客满的房间里。”他们盘踞着卡姆的心灵,接管卡姆的身体,使卡姆不再是“我”,而变成了“我们”。
这些共同居住在同一个身体里的子人格,拥有和寄主一样的外貌、身高,但是分离出来的这些子人格与寄主通常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不仅包括性别、年龄、性取向,还包括人格特质、个人喜好、谈吐、生活方式等。在一些多重人格的案例中,有些分离出来的子人格是完整的,所以每一个子人格都是独立的,有各自的人格特质、行为模式、嗜好和习惯性姿势等。而在另一些案例中,这些子人格只有一部分是独立的,仅仅有几个特征是不同的。伊芙布莱克就是怀特夫人一个完整的子人格。在卢瑟医生办公室,分身伊芙布莱克第一次出来时,就是一个与伊芙怀特迥然不同的人,除了在卢瑟医生面前把收音机放大到最大音量外,还开始无拘束地跳舞。她是一个放荡不羁、喜欢喝酒跳舞的女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伊芙布莱克出来时也曾多次邀请卢瑟医生去跳舞,伊芙布莱克还试图勾引值班男医生。伊芙布莱克不承认拉尔夫是自己的丈夫,讨厌拉尔夫,经常去夜总会喝酒跳舞宿醉不归。寄主伊芙怀特的温婉、安静、行动拘谨与子人格伊芙布莱克的暴躁、活泼、放荡不羁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在与拉尔夫的夫妻关系上,爱着拉尔夫的伊芙怀特,整体上感觉自己的婚姻不算美满,因为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使拉尔夫如此生气。正常状态下的伊芙怀特属于典型的居家女人,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对丈夫唯命是从,总是力争去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并且为她的“病”感到深深的痛苦和羞愧。但是,当伊芙布莱克出来的时候,这夫妻俩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拉尔夫不相信妻子患了多重人格障碍,痛恨每到夜晚就穿着性感十足的衣服去夜总会鬼混的妻子,无法理解居住在妻子身体里的子人格。伊芙布莱克绝对不会和拉尔夫有性关系,从来不承认拉尔夫是自己的丈夫,更不承认自己有女儿,还不断地劝告伊芙怀特离开拉尔夫,对自己之前作为伊芙怀特时的想法和表现感到鄙视和不屑。最终,拉尔夫无法忍受妻子的人格分裂而选择了离婚。
卡姆的24个子人格明显不同,有小孩也有成年人,有男性也有女性,他们说话的方式、行为模式、情感各不相同。除了4岁的戴维外,还有紧张兮兮、说话结结巴巴的8岁的男孩克莱,说话尖酸刻薄、充满性别歧视、仇恨女人的8岁男孩斯威奇;有一群男孩子:基特、特雷西、玩具仔、基尼、小湖和凯西,卡姆管他们叫“六儿郎”,他们年纪差不多,大约10岁;有害羞、善良、讨人喜欢的12岁少女尘儿;有充满精力、干劲十足、个性精明强悍、脾气坚硬的和卡姆一样年龄的成年人利夫;还有一看到女人向卡姆抛媚眼、送秋波,立刻挺身而出和这些陌生女子当街调情的好色之徒“浪子”。这些子人格有些经常露面,有些则不轻易露面,如子人格“精灵”就很少露面。他们有各自的心事和记忆,举止谈吐都不尽相同,他们帮助寄主应付不同的场面。
有时候,被超我禁止的某些不道德的、本能的行为和欲望,会通过某一个或某几个子人格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生活一贯节俭的伊芙怀特,舍不得买昂贵的衣服,而被压抑的欲望则从伊芙布莱克到Beehive商店狂购昂贵的衣服和鞋子获得满足;家庭主妇伊芙怀特,从来没有想过离开自己的丈夫,而伊芙布莱克则不想和拉尔夫这个蠢货混在一起一辈子。同样,卡姆的分身“浪子”是个好色之徒,年纪和卡姆差不多,随时跟在卡姆身边,只要有女人向卡姆抛媚眼、送秋波,“浪子”就会冒出来,跟这个陌生女人当街调情,让卡姆好几回无心地背叛了心爱的妻子,使卡姆人性中的原始本性获得满足。心中充满怨气的8岁男孩斯威特,对女人尖酸刻薄的言论有时会从卡姆内心冒出来,通过卡姆的嘴巴,在卡姆妻子瑞琪面前表现出来。这使得卡姆和那个平日对女人彬彬有礼、有爱心、体贴的令女人着迷的男人简直判若两人。
另外,不同的子人格还有不同的专业领域或不同的能力,有一个可能会开车、讲某门外语或演奏某种乐器,但其他子人格不会。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分身转换的情景,被病患折磨得筋疲力尽的伊芙怀特在做接线员工作的时候,伊芙布莱克出来了,原本软弱无力的声音一下变得高昂充满激情,但是伊芙布莱克显然不知道如何完成此项工作。《24重人格》中的卡姆会开车,而他的小孩子分身们则不是每个都会开车。分身们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如伊芙布莱克喜欢“找乐子”(喝酒、唱歌、跳舞、抽烟);而卡姆的分身“尘儿”喜欢照顾小娃娃,喜欢上街买东西,喜欢看男孩子。
很有意思的是,不同人格通常对朋友、食物、音乐有不同的偏好,更有趣的是寄主与子人格也可能有生理的差异,在自主神经系统、血压水平、过敏情况、皮肤反应等方面都有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当伊芙布莱克第一次出现在卢瑟医生面前时,对穿在腿上的尼龙袜有过敏反应,并当着卢瑟医生的面将袜子脱下,但在变为伊芙布莱克之前的伊芙怀特穿着这双尼龙袜没有任何不适的反应。
每个民族都有和去世的亲人告别的仪式,而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做法,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恐怕就会留下创伤。为了不那么想念去世的亲人,生者会以亲吻去世的亲人的方式告别,伊芙怀特在6岁左右因为畏惧亲吻躺在棺木中的奶奶,却被她母亲抱着强行完成了在小女孩看来非常可怕的告别仪式。惊恐万分的小伊芙歇斯底里地哭叫:“不不,妈妈!妈妈!求求你不要强迫我。”“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求你不要强迫我,妈妈,求求你了!求你不要……”幼小的伊芙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亲吻死去的奶奶(据说亲吻离去的人后就可以不想念她了),也难以接受亲吻过世奶奶的行为,对于无法承受的行为只有分裂出一部分人格,并带走强吻过世的奶奶这个令伊芙恐惧的记忆,就像一层保护膜,把她和恐惧的事件隔离开来。这样,人格就分裂出来了。
《24重人格》中的男主人公卡姆小时候就有遭受过祖母、母亲和一位陌生男人恐怖的性虐待,他们都强迫小卡姆进行过某种性行为。卡姆的24个子人格,有些就是在遭到这些虐待事件中创造出来的。面对这些严酷的性虐待,卡姆的心灵无法承受,因为他实在不能理解,平日照顾她的祖母和母亲怎么会对他做出这样可怕的事情呢?年幼的卡姆没有办法去应对这种创伤性的经历,为了保护自己,不让自己沉溺在这些恐怖的经历中,他必须让自己跟这些事件“分离”,他的人格就这样开始分裂了。分离出去的那一小部分,带走了有关这桩虐待事件的记忆和感受,如此一来,卡姆就不必记住那天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他依旧可以快快乐乐过他的童年生活。这样,4岁的小戴维分离出去,躲避在卡姆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带走了卡姆4岁就开始遭受祖母强行的性伤害的记忆,以便保护卡姆,不让卡姆知道那件事情。所以,患者本人不记得这些发生在自己幼年时期的伤害性事件。当这种性伤害事件再度发生时,他会先让戴维出面应付。母亲施加在儿子身上的性虐待,被认为是各种形式的虐待中最能够造成精神创伤的一种。说话结结巴巴、胆小而羞怯的克莱就是卡姆8岁时在俄亥俄州一家旅馆遭到亲生母亲性虐待一个晚上后分离出来的又一个分身。12岁的尘儿是卡姆曾经被一个成年男子凌辱后而刻意创造出来的又一个分身。4岁的安娜和特露蒂是一对个性完全不同的孪生小姊妹,在满地落叶的秋天的某一天,被一个腰间扎着褐色皮带的男子性虐待,特露蒂永远也摆脱不了那天那种恐惧、羞辱、愧疚和哀伤,整天蜷缩在一个角落里,不愿跟人说话。卡姆被男人强迫从事性行为后,心灵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于是他就创造出这些女孩,做他的分身,因为他认为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女孩子身上。
一旦患上分离性认同障碍,如果不经过专业治疗,就会持续终生。那些儿时遭受过虐待的人,尤其是经历过乱伦事件的人,几乎都怀抱着深沉的、根深蒂固的罪恶感和羞辱感,而这种感觉绝非单靠挖掘记忆、面对心灵创伤所能够缓解的。同样,单凭归罪于别人,或宽恕我们认为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也不一定能够让我们分裂的人格恢复完整。要恢复完整的人格。患者必须经过专业的心理治疗,而治疗人格分裂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治疗者与患者的各个子人格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避免对任何一个子人格抱有恶意或鄙视、反感。治疗者要鼓励分离的人格之间进行内部交流,这种交流有助于“拆除”置于主体人格和子人格之间的隔墙,同时通过宣泄把主体人格唤回来,让其对原先无法接受的愤怒、不满和冲动承担责任,面对以前无法承受的被分离出去的创伤性创伤,并勇敢地接受,使用建设性的方法处理它们,最终达到各人格的整合。
多重人格患者如同一辆被撞得七零八落的汽车,要使它继续行驶,就必须将之修理整合,而整合需要专业的人员。伊芙怀特和卡姆在接受了心理医生的专业治疗后,最终战胜了病魔,完成了人格的整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