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祖的诞生与创立佛教琐记

佛祖的诞生与创立佛教琐记

时间:2023-05-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祖的诞生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终于彻悟了,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教义核心是“四谛”,意为4条真理。参加社团的人不得拥有家产,而靠布施生活。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后来信徒们又称他为佛祖,他创立的新宗教称佛教,“佛”即大彻大悟之意。所以,统治阶级也不反对佛教,甚至将佛教作为国教。

佛祖的诞生与创立佛教琐记

佛祖的诞生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是王族名,意思为“能仁”,“牟尼”意为“寂默”,合起来意为“能仁寂默”,就是释迦族的寂默贤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是南亚次大陆北部迦毗罗卫城(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国王净饭王的儿子,属于刹帝利种姓。按照佛教和传说,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45岁时才怀胎,而且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长有6根象牙的白象走进了她的肚子。她醒来后感到很奇怪,就告诉了国王,国王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请教了一个能释梦的智者。智者说:“白象象征着和平,这个梦是好梦,王后要生王子了。将来,这个王子会出家,为人类谋求幸福。”国王听了很高兴。按照印度的风俗,妇女要回娘家分娩,王后在半途中的兰毗尼,生下了释迦牟尼。那天是印度的吠舍怯月十五日(中国农历四月八日)。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他出生后的第七天便去世了,他由姨母抚养长大。净饭王非常疼爱小王子,给小王子取名“悉达多”,意思是“一切都圆满成功”。净饭王的唯一希望是儿子能够继承王位,血脉相承,但是想到以前释梦的智者所说的话,又半信半疑。他想只要让儿子高高兴兴地生活,让他远离世间一切可以导致他摈弃世上繁华与乐趣的东西,他就不会出家了。

于是王子的生活极尽荣华富贵,也受到宫廷里的良好教育。到了16岁时,他和拘利城如花似玉的公主结婚,家庭生活也十分幸福美满。

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只见沿途清澈的河水泛着粼粼的波光,田野里稻浪滚滚,花香扑鼻,蝴蝶在空中飞舞,自然而清新的空气令王子神往,陶醉其间。

但是不久,他见到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头发已经花白,拄着一根拐杖,艰难地移动着步伐,随时都有跌倒的危险。一会儿,又见到一个脸色蜡黄的病人躺在路边,不时地大声呻吟,发出阵阵哀伤而无奈的哭声。王子的心情顿时黯淡下来,没有玩的情趣了,于是往回走。可巧,他又见到一群乌鸦在啄食一具尸体。

王子回到宫中,默默无语,静坐思考着,人为什么有生老病死?

王子决定还要到外面了解他所不知道的情况。这么多年来,拥有青春、美貌,享尽荣华富贵,在宫廷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渴望了解王宫外的世界。

第二天,王子出了城门,碰到一个信奉古婆罗门教的出家修行的人。那人衣冠不整,手里捧着一个瓦钵,却是一种轻松自在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急忙下车向修行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这样快乐。修道者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解脱。”

回宫后,王子思考:人生皆苦,怎么能摆脱这些痛苦呢?他从那位出家人那里找到了答案,决定出家修道,他临行前唯一的希望是有个儿子。就在他出家那天,他的妻子临产了,生下了一个儿子。这样,他决意斩断尘缘,在婆罗门教的几个僧侣陪伴下,来到一座庙里闭门修行。(www.zuozong.com)

婆罗门教徒说,通过祈祷,奉献贡品和举行宗教仪式,灵魂可以得救。释迦牟尼认为这样并不能超出生死,永远摆脱轮回。于是他到尼连禅河畔中的森林中苦修,去寻找通往尽善尽美的道路。在这6年的修行中,他经受了种种磨难,历尽了千辛万苦,不吃、不睡,几乎要死了,但是仍然一无所得。他下决心采取更加明智的方法来获得解脱。于是,他来到尼连禅河边,用河水洗净了身上多年的积垢,后来又接受一位牧女的乳粥供养,身体和精神慢慢地得到了恢复。

悉达多离开尼连禅河后继续前行,看见了一棵菩提树,他就在树下跏趺打坐,发誓要从中寻找解脱苦难的办法。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终于彻悟了,创立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教义核心是“四谛”,意为4条真理。“苦谛”:即人从出生到死,人生皆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灭谛”:就是彻悟产生苦的原因,消除各种欲望,达到一种“涅槃”的境地。“道谛”:认为要达到“涅槃”境地,就要修道。

释迦牟尼还为教徒制定“戒律”。无论出家或不出家的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出家的信徒组成社团,社团称为僧伽。参加社团的人不得拥有家产,而靠布施生活。社团并订有戒律,其中成员有游方传教的任务。

悉达多彻悟之后,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生活,他不分贵贱贫富,广收信徒。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后来信徒们又称他为佛祖,他创立的新宗教称佛教,“佛”即大彻大悟之意。

佛教之所以能迅速兴起,后来又被定为印度国教,是因为它顺应了当时印度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在社会问题上,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这对维护婆罗门、刹帝利的统治的种姓制度是一个批判,对处于吠舍和首陀罗地位的人民无疑是一个精神安慰。但是它又主张通过修行达到来世的众生平等,这只是一个虚幻的理想,并不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不平等的等级制度,不主张用暴力改变这种不平等现象,而主张以修行、五戒来达到“涅槃”境界,这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引导人民放弃、逃避现实的阶级斗争,客观上充当了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所以,统治阶级也不反对佛教,甚至将佛教作为国教。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在传道的途中因病逝世。逝世前,他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死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把佛祖诞生的那天(中国农历四月八日)称“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中国农历十二月八日)称“腊八节”。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寺塔里珍藏。

后来,佛教教徒遍布世界各地,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一起,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