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与科技创新

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与科技创新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心理学专家燕国材于1988年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使得“非智力因素”这一名词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生理、心理、道德品质、外部环境等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被归纳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因素。

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与科技创新

一、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除此之外,实际操作能力也属于智力因素的一部分。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性,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

智力因素对于创新活动有很大影响,在创新人才进行创新实践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智力因素通常包括:

(一)记忆力

记忆是对经历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在它重新呈现时再认识的过程,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记忆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记忆获取大量知识储备之后,才能够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活动,通过记忆保存的信息,是创新活动的有力支撑。

创新人才在进行记忆时绝非死记硬背,而是在记忆的同时广泛进行联想、思考与重构,使所记忆的内容条理化、体系化,使得知识便于检索及二次应用。

(二)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心理过程,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对某一事物、理论等进行全面、具体、客观的观察,能够准确地辨别出这一事物、理论的基本信息,发现旁人无法发现的细节,为创新活动的进行提供必要条件。

创新人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能够帮助其更多地发现问题所在,并准确捕捉创新点。缺乏观察力的人,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无法挖掘深层次的内在规律,很容易忽略细节,进而错失创新的机遇。

(三)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进而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将直接决定和影响创新的结果,所以思维能力将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也是实践的关键要素。

创新过程需要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寻求新的思维成果的动态思维。创新人才根据客观需要,利用知识储备以及学习到的新信息,探求新观点、新理论、新形象、新线索、新事物,通过认真思考,在特定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创新思维由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单一思维、多样化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等组成,各种思维方式彼此配合、相互补充,对创新过程给予指导。创新思维的关键点在于拓展思维视角,精华在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创新思维逐渐成为在形式逻辑上日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思维状态的最高境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因此,培养创新思维对创新实践以及创新人才培养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在旧事物的基础上获得新事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象力将起到很大作用,想象能够帮助创新人才对现有的事物、理论进行再加工,进而创造出新的事物、理论。因为有想象力,人类才能创造与发明,发现新的事物和定理。伟大的科学家、工程师,无不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研究领域中不断开拓进取,如果没有想象力,人类将不会有任何发展与进步。(www.zuozong.com)

(五)操作能力

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均属于认识层面的智力因素,与这四项有所区别,操作能力是属于行动层面的智力因素,没有操作能力,前面四项能力就无法走出人的大脑,成为具体的物质力量。创新人才通过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得到的智力成果,只有通过操作才能够成为现实。因此,过硬的操作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操作能力是创新实践的重要保证。

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识因素)的首次提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于1935年发表的《智力:具体与抽象》一文。在我国,心理学专家燕国材于1988年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使得“非智力因素”这一名词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研究综述)。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生理、心理、道德品质、外部环境等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被归纳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因素。本节将从狭义角度分别介绍这五个因素及其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一)动机因素

动机是指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创新人才在进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过程中,必定有特定的驱动力来推动其努力进行研究。创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的动机可以分为总体和个体两大类,总体动机是指创新人才进行创新活动是为了全世界、国家、集体等利益,个体动机是指其创新活动是为了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等。在创新活动中,动机因素主要体现在对所研究内容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一般来说,这种动机越强烈,其在创新过程中的效率越高,取得创新成果的可能性越大。

(二)兴趣因素

兴趣是指对事物喜好或者关注的感情,是积极研究、探索某一事物的倾向,是一种积极向往特定事物的心情。当创新人才对某一理论或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积极进取地探索这一事物的本源,迸发出持久、稳定的研究热情,同时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能更为敏锐地对这一理论、技术进行探究。创新人才必然对于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具有浓厚兴趣,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克服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同时,优秀的创新人才还应具有较为广泛的兴趣,在不同领域均有所涉猎,这有助其利用其他领域的思维、想法,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产生更多的启迪与帮助。在自身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兴趣,在其他领域有广泛的兴趣,是创新人才的普遍特点。

(三)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指人对该事物的喜好或厌恶的态度,反映一个人对主观感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对待某一事物的情感分为积极、消极两个方面。科技创新的过程并非永远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所产生的挫败感及枯燥感往往会降低人对创新活动的偏好程度,此时,对于创新活动的积极情感会使得创新人才能够将困难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提高创新效率,激励人不断求索,使创新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够对创新活动产生支持的积极情感包括爱国主义、责任感、使命感等。

(四)意志因素

意志是指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分为感性意志和理性意志两个方面,是一个人克服困难的必备品质。创新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阻碍,有些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逾越的,而需要大量的时间、经验去积累数据、完善理论、进行实验,创新人员只有具备顽强的意志才能克服这些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精神和生理层面的阻碍。

(五)性格因素

性格是指呈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其对事物的态度。

一个优秀的创新人才需要一系列的优秀性格品质。比如,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人,能够勇于打破常规,大胆猜测与假设,对现有的理论、技术等提出质疑或改进;具有开阔胸襟的人,能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对创新过程中别人的批评给予积极反应,使自己的研究方向得到修正,而非狂妄自大,对别人意见不予采纳。除此之外,勤奋、自信、追求真理等性格塑造,对于创新人才同样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