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很羡慕班里的同学,觉得他们记忆力超好,甚至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为此,你还曾自卑过,觉得自己不如人。其实,你完全不用自卑,因为记得牢、记得快不是记忆力好坏的唯一标准。
心理学家认为,一种好的记忆力有这样几个标准,你不妨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具备,看看自己差在哪方面,强在哪方面。
■ 敏捷性。
“敏捷性”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记忆速度的快慢,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住的知识量,或者说记住一定知识量所需要的时间。著名的桥梁学家茅以升的记忆敏捷性超强,小时候他看爷爷抄古文《东都赋》,当爷爷把文章抄完时,他已经能背出来了。如果你想检验自己记忆的敏捷性,可以看看背诵一篇文章需要多长时间,也可以看看单位时间内可以记住多少知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可以在纸上写出一些词语:书本、大海、钢笔、飞鸟、红旗、学生、太阳灯,用心看一遍之后,再复述这些词语,复述的词语越多,说明你的记忆敏捷性越好。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最好和两三个同学一起,看看别人的记忆敏捷性如何,与他们进行对比便于看到差距。
■ 持久性。
所谓持久性,指的是记住的事物所保持的时间长短。东汉末年杰出的女诗人蔡文姬的记忆持久性很强,她能凭借回忆想出400多篇珍贵的古代文献。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记忆的持久性是不同的。比如,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以记忆很久,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则容易遗忘。(www.zuozong.com)
■ 正确性。
记忆力再好,时间久了,也难免会出现记忆误差。记忆的正确性,指的就是这个误差率。一般来说,只要记忆的误差不大,与原来记忆的内容大致相当即可。但如果记忆的误差太多,不仅会使记忆的东西失去价值,还往往会误导人。
■ 备用性。
记忆的备用性也叫运用性、利用性,即一个人对于所记忆的知识的运用程度。人的大脑就像一个仓库,记忆的备用性要求我们善于对仓库里储存的东西合理、自如地提取。我见过不少记忆力很好的学生,老师要求背诵的知识点、单词、短语、公式等,他们可以倒背如流,可是在考试中,他们却很容易在这些知识上丢分,归根究底,就是欠缺了运用所记忆的知识的能力。
记忆是为了什么呢?说到底,是为了学以致用。记忆是服务于学习和解题的,记忆的目的不在于挑战自己的记忆极限,而是为了帮你在考试中解题得分,以及解决你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会记是一方面,善于学以致用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如果你的记忆力不太好,但你的理解力很强,对所记的知识你都能理解到位,而且会运用,那么你一样可以轻松地应对考试难题。
对于语文来说,记忆诗词和文段的关键在于理解其构架和文笔,这样写作的时候才能借鉴;以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来说,记忆公式是为了计算解题,重点在于理解它们的含义和来龙去脉,以便灵活地运用;对于英语科目来说,重点在于加深对单词、语法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对于历史、政治等科目来说,重点在于记住历史事件的脉络和政治理论的逻辑结构,以便在分析问题时用得上,至于具体的表述,没必要记得一字不差。所以,有意义的知识才去记,没意义的东西没必要去记,以免加重大脑的负担。
总而言之,记忆力好坏的衡量标准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记忆的备用性最为重要,同时不应忽略其他几方面。因为,记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为了考试,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