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钟声已住峰犹青——楼浩之《雷峰夕照》赏析

钟声已住峰犹青——楼浩之《雷峰夕照》赏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章法看,《雷峰夕照》取“由”字构图,景物主要部分是近山,重点是雷峰塔。尤喜浩之先生以诗题款云:“钟声已住峰犹青,忆昔浮图映水汀。重建雷峰完宿愿,长留红日照南屏。”在坍塌七十八春秋的雷峰塔重现西子湖畔的时候,品读《雷峰夕照》,格外亲切。《楼浩之书画》问世,《雷峰夕照》乃其中佳作之一。笔者向楼先生索取《雷峰夕照》画页的时候,先生特意在题款旁加了一句“一九八○年秋距今二十年”。

钟声已住峰犹青——楼浩之《雷峰夕照》赏析

画作《雷峰夕照》空蒙灵秀,苍翠华滋,氤氲之气,跃然纸上,耐人品读,激兴运思。唐代著名画论家张彦远认为,一幅优秀的山水画必须“境与性会”。楼浩之先生这幅画,象物抒情,寓意于境,使二者完美结合,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达此境界。这是一幅在画苑难得见到的描绘雷峰塔景色的精品。

此作的第一个特色是主体突出。经营位置乃“画之总要”(张彦远语)。从章法看,《雷峰夕照》取“由”字构图,景物主要部分是近山,重点是雷峰塔。古塔踞正中左上方,房舍、树丛、远山皆成陪衬。这些陪衬物,既独立又关联,形成“众物拱塔”的统一体,所以很有气势,有形式美

此作的第二个特色是虚实有致。画面下部的山、中部的云、上部的天,各有虚空。下部的山,本来都是实的,但如果画面太满,容易产生沉闷的感觉。现在左有大虚,右留小虚,既不机械对等,又化阻塞为灵动,使通体皆活。近山与远山之间有云带,借烟云掩映,隐去山间许多景物,使人觉得江山无尽,气象万千,变有限为无限,画面就丰富多了。这是对中国画“以虚破实”原理的生动运用。北宋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画的上部有淡山和天空,也把意境推远。如果一幅画,把塔的背景全画出来,一览无余,就全无意趣了。

此作的第三个特色是以点代皴。画面在山势隐约有些披麻皴的基础上,点的运用非常突出。除了“米点皴”之外,还运用了平点、竖点、大混点、侧笔点、胡椒点,交相运用,层出不穷;这些点,有疏有密,有浓有淡,有干有湿,造成清润逸秀、幻变多姿的氛围。中国画的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www.zuozong.com)

此作的第四个特色是诗书画印结合得好。它们发挥各自的艺术功能,又相互配合,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尤喜浩之先生以诗题款云:“钟声已住峰犹青,忆昔浮图映水汀。重建雷峰完宿愿,长留红日照南屏。”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画出盛世人对雷峰塔的追思,道出大家重建雷峰塔的夙愿。在坍塌七十八春秋的雷峰塔重现西子湖畔的时候,品读《雷峰夕照》,格外亲切。此作赋彩运色淡雅凝重,韵味的掌握与画中的气氛表现恰到好处,也是画面逸雅清宁的重要因素。

楼浩之先生是我国著名书画家,擅长山水,精于人物、花卉。《楼浩之书画》问世,《雷峰夕照》乃其中佳作之一。笔者向楼先生索取《雷峰夕照》画页的时候,先生特意在题款旁加了一句“一九八○年秋距今二十年”。当年他是参考著名工程师吴寅先生对重建雷峰塔的设计稿作画的;画成以后,又得名士朱孔阳先生题画。2002年10月25日,倒塌78年的雷峰塔遗址上,一座瑰丽的宝塔横空出世。穿越世纪的时空,雷峰塔又站起来了。从此,南屏晚钟不再孤寂;从此,“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西湖美景再现人间。她作为巍立于西子湖畔的美好象征,会增强国人对新社会的凝聚力,会引发海外侨胞思乡爱国之情,这种精神力量是无穷尽的。

(原载文艺报《艺术人生》文集2004年;刊《浙江大学报》2004年12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