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昌头陂的药材“批发站”

广昌头陂的药材“批发站”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义厚”药栈在头陂经营,为宁都、于都、石城、赣南等县、乡提供药材批发。宁都、广昌两个县最大的由南城人开设的药栈,齐聚头陂做批发市场,在民国时期,头陂仿佛成了建昌府药市场的一个“分部”。黄成仁在解放前去世后,头陂的药栈由老二黄健民掌管继承经营,黄健民把“正义厚”药栈一直经营到1956年。

广昌头陂的药材“批发站”

广昌县志·卫生》记载:“1941年有中药铺46家,1943年发展到72家,大部分为南城县迁入的中医、中药人员开设。”《广昌县商业志》对广昌城关、白水、头陂、甘竹、驿前五个主要镇的中药业统计表中记载,先后有过67家中药铺,这些药铺都是“就店门诊,就店拈药,业主多是南城籍”。

《广昌县志》记载:“1941年有中药铺46家,1943年发展到72家,大部分为南城县迁入的中医、中药人员开设。”

宁都,我听到老药人全文光先生说,头陂离宁都很近,宁都解放前进药是在广昌的头陂镇,那里的药栈都是南城人所开设。1936年,全文光的父亲全友生曾经在头陂南城人邓德祥“德记药栈”帮工,“德记药栈”也是宁都最大的药栈,头陂的店是邓德祥的分店。头陂到了石城就可以进入福建宁化、长汀一带,石城也是建昌府药商通往福建的一条通道。

《广昌县商业志》对广昌城关、白水、头陂、甘竹、驿前五个主要镇的中药业统计

《广昌县商业志》对广昌的五个镇67家中药店的统计,资本在5000银元以上的药店只有6家,其中:

城关镇,清末与人合资开业的刘一本资金20000元,刘一本1934年被镇压;

头陂镇,光绪年间,独资开业经营的黄成仁(黄健民的父亲)资金5000元,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

白水镇,1932年独资开业的邓昆兰资金7000元,1955年转为联合诊所

白水镇,明代开业的“益元”商号,历史久远,统计为合资药店,老板章辅臣,资金20000元,1931年停业;

白水镇,1935年合资开业的王兰芳资金5000元,1955年转为联合诊所;(www.zuozong.com)

驿前镇,1939年独资开业的严少仲资金5000元,1953年迁南丰。

因为统计表未标明店主的籍贯,仅知道黄健民是南城人。如果按照《广昌县志》和《广昌县商业志》的表述,“大部分为南城县迁入”“多是南城籍”,那么这6家药店大户,至少有4家是南城人。在广昌县档案局查阅资料的时候,县档案局长葛江涛对我说,她的外公黄梅生也是南城人,解放前在广昌开药店。

从资金在5000元以上商户的统计,可以看出,实际上在1956年公私合营进入医药公司的只有黄成仁的“正义厚”药栈。也可以这样认为,“正义厚”药栈是当时广昌最大的药栈。“正义厚”药栈在头陂经营,为宁都、于都、石城、赣南等县、乡提供药材批发。宁都、广昌两个县最大的由南城人开设的药栈,齐聚头陂做批发市场,在民国时期,头陂仿佛成了建昌府药市场的一个“分部”。

头陂镇的药业店铺统计表的“正宜原”是笔误,据黄成仁的孙子黄小保指正,黄成仁的商号是“正义厚”,因为他家里原来有从药栈拿回来的凳子,上面写的是“正义厚”

黄健民是第一届广昌县政协常委,1958年任广昌县工商联主任

广昌县是泽泻产地,据《广昌县志·三大特产》记载:1928年泽泻产量达20万公斤,1930年15万公斤,1937年、1947年达到50万公斤。这么高的泽泻产量远销南昌、九江、樟树汉口、广东、福建以及南洋各地,泽泻的营销除了有专门的营销人士外,广昌药商通过药材销售渠道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正义厚”老板黄成仁在清代光绪年间就在头陂开设中药栈,生意兴隆。他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解放前,老大黄廷辉就在头陂另立门户开药店,成了“正义厚”的分部,他与父亲的药栈展开业务“竞赛”。黄廷辉善于经营,后来又回到南城创办了“德和源”药栈,黄成仁则带着老二黄健民等五个子女在头陂生活。黄成仁在解放前去世后,头陂的药栈由老二黄健民掌管继承经营,黄健民把“正义厚”药栈一直经营到1956年。公私合营后,黄健民任广昌县医药公司的副经理,第一届广昌县政协常委,1958年任广昌县工商联主任。黄健民的儿子黄小保也在医药公司工作,现已退休。

《广昌县志》对全县泽泻产量的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