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内蒙古地区的先民和中原一样也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内蒙古青铜文化的出现大体与中原二里头文化相当。内蒙古地区青铜文化在自身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原及东北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但青铜短剑、刀、管銮战斧及各种动物纹饰牌、饰件等,与中原及东北地区的青铜文化存在明显差异,是具有独立体系的北方青铜文化。其分布和影响远远超出现在的中国国界。
夏商周时期,内蒙古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萌芽的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产生了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青铜文化艺术,并在中原文化传统的影响下,飞速向前发展,构成伟大祖国青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陶器刻纹和彩绘艺术,以夏家店下层文化最为发达,70—80%的陶器上均有纹饰。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的纹饰以绳纹为主,也有连续压印的篱纹、篮纹、弦纹、鱼纹、锥刺纹等纹饰。陶纹是当时人们创造的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实用艺术,既有规律性,又有变化,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陶纹艺术显示了当时居民的生活情趣和创作灵感。彩绘是在磨光陶器纹饰构图上的新发展。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绘主要花纹有云纹、卷曲纹、动物纹等。彩绘一般用在随葬器物上。敖汉旗大甸子随葬的陶器多以红白两种颜色绘成,主要为曲线构成的连续花纹,少数是以动物面目为主体。从器物画面、主辅纹式配合看,与中原较早的铜器纹饰风格接近。库伦旗、奈曼旗境内的一些陶器表面是用红、白两色的云纹、雷纹图案绘在黑或灰褐色原地上,花纹、风格与商代青铜器有渊源关系,神秘典雅。利用兽骨作艺术创作,也是这一历史时期内蒙古先民的新发展。宁城南山根102号墓出土了长34厘米的刻纹骨片,画面采用写实手法,可分为三个部分:前端刻画着一个手持弓矢的猎人,正对着两只大角鹿捕猎;中间为两辆单辗双马驾驶的车;后面是用对错复线三角纹表现的绵延起伏的山峦。。画中的猎人只穿上衣,生殖器裸露在外,反映了当地先民对男性生殖器崇拜的社会风气。在宁城南山根101号墓中,也发现了一件刻纹骨片。骨片虽小,画面内容丰富,布局谨严,是我国古代较早的写实画之一。骨片刻纹是山戎一东胡系先民艺术形式,在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东汉时期鲜卑墓葬中也有出土。(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