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洛阳桥: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石桥的历史与建造技术

福建洛阳桥: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石桥的历史与建造技术

时间:2023-06-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石桥是福建的洛阳桥。洛阳桥就建在江水和海湾的汇合处,所以是跨海大桥。所谓筏型桥基,就是造桥之先,沿桥址中心线集中抛填大石块,形成一道横跨江底的短石堤,然后以此为基础,叠砌桥墩,洛阳桥的石堤长达500多米,宽25米。洛阳桥建成以后,不仅沟通了洛阳江两岸的联系,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而且为我国建筑石桥提供了许多经验。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带当时修建的石桥,保留到今天的就有100座之多。

福建洛阳桥: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石桥的历史与建造技术

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石桥是福建的洛阳桥。

洛阳桥位于惠安县至泉州市交界处的洛阳江上,原名万安桥。洛阳江也叫乐洋江,因唐宣宗曾到此游幸,发出这里 “类吾洛阳”的感慨,遂改称洛阳江。洛阳江汇入泉州湾。洛阳桥就建在江水和海湾的汇合处,所以是跨海大桥。

洛阳桥从宋仁宗皇祐五年 (1053年)开始修建,到宋嘉祐四年 (1059年)建成,整整花了6年时间,桥是由当时的泉州太守蔡襄领导修建的,如今在桥南头,还有1座叫做 “蔡公祠”的祠庙,就是纪念蔡襄的。祠中有2块大石碑,上面铭刻蔡襄手写的碑文,记述了建桥经过和桥的有关资料。当时桥长1200米,宽5米,有44座桥墩,建桥耗银1400万两。

洛阳桥在建筑技术上有不少成就,主要有两个。

一是它首创了筏型桥基的造桥方法。所谓筏型桥基,就是造桥之先,沿桥址中心线集中抛填大石块,形成一道横跨江底的短石堤,然后以此为基础,叠砌桥墩,洛阳桥的石堤长达500多米,宽25米。为了使石堤相互连为整体,蔡襄采纳渔民的意见,在桥基上遍种牡蛎,利用这种海洋生物能把松散的石块粘接在一起的生物特性,把石堤和大桥的水下部分胶粘为一整体,这种办法也是在建桥史上的创举,这种创举只有建造像洛阳桥这样的跨海大桥才能实现。(www.zuozong.com)

二是它最早采用浮运法来架桥。具体方法是,造好桥墩后,把经过比量加工的石质桥梁搁放在木排上,待海水涨潮时,把木排划到桥墩跟前,当潮水涨到木排与桥墩平行时,就将木排上的石梁架放在预先计算好的桥墩之间,等潮水退下时,木排下落,而石梁就稳稳地架在桥墩上了。洛阳桥共有300多块大石梁,每一块10多米长,20~30吨重,都是用浮运法架上去的。另外,桥墩上的几万块石料,也是用这种办法搬运砌筑的。这种建桥办法,也只有海上架桥才有可能创造出来。

洛阳桥不仅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雕刻和书法方面也很有名,“桥中亭”和蔡公祠内有蔡襄手书 “海内第一桥”和 “万安桥记”是研究宋代雕刻和书法艺术的珍宝。

洛阳桥建成以后,不仅沟通了洛阳江两岸的联系,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而且为我国建筑石桥提供了许多经验。就在这座桥梁建成后不久,泉州一带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造桥热。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带当时修建的石桥,保留到今天的就有100座之多。1933年,蔡廷锴以蔡襄的后人自居,将石桥改为水泥桥,增高加宽,可以通行汽车。目前桥长834米,桥面高7米,桥柱高1.05米。相传桥上原来还有3亭1阁、3城8景、9塔28宿、500栏板等附件,但如今只剩一些石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