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论,“路面崎岖不平或桥梁损坏,则决不能达到安全舒适之目的;且车辆行驶其间,亦易致损”。定都初,首都当局出台道路改良计划以应对车辆行驶,如“近欧美诸邦汽车事业日臻发达,几至驾铁路而上之,然其冲击力之大迥非碎石路面所能胜任。本市即为首都所在,欲期交通发达,尤以汽车输送为首要,将来汽车车辆增加,原有之碎石路面实难胜交通之繁剧,故工务局建筑科就经济之可能范围,本逐渐改良之旨,通盘筹算其计划有二:碎石路次第改敷柏油路面,以期耐久;旧有之石片路则保留之。此二种计划现已实施,第一步改造柏油路面工程亦着手进行,至若鼓楼之四围车马冲繁之马路亦主张改为Mosaique路,因坡度甚大”。即道路大部为碎石路,“近世汽车发达,砂石路面损坏甚易。查各国重要城市均已废止砂石路之建筑,本市亦拟逐渐改进其目的,一以减少尘埃,二以保路面之耐久。其法厥惟柏油路面首先实施者,厥为狮子巷国府前之路及杨公井等处,均以次第改铺柏油路面,将来计划拟将中山路继凤仪门至鼓楼及成贤街等重要大道,均分别建置柏油石子路或柏油铺路,工务局现在在积极筹备中,不日可以实现”。
再因“京市旧有街道大都弯曲狭隘,坎坷不平,尤以城南为甚”,工务局成立后即“从事开辟新路,一面亦致力于翻筑旧路,组织工队随时保养,凡沟渠之设备其不合实用者,衡诸市经济情形酌予翻筑外,通常修疏工作亦由常工任之”。如至1934年3月,南京市旧有街道经展宽、翻修旧路者有丰富、绥远、名士埂等15线,共长10556米,计放宽者3线,翻修者12线。自1927年6月至1934年6月翻筑用费为95320元。再至1935年,全市已经展宽、翻筑旧路28线,共长14552米,用费25675元。又修筑旧路5线,长度无从计算,用费13078元,“支分条布,称便利矣”。而自1928年8月至1934年10月,南京市新筑路及翻修旧路总长度在131474米,建筑费为2488648元(包括架桥2座,建涵洞73处)。与上海市市区10年(1927—1936)道路工程相比,南京新筑柏油路比例高,其总长度为上海的2.96倍,建筑经费3/4以上用于筑柏油路。再据南京市工务局修筑各种路面统计(1934年11月至1935年9月),碎石路为155457.70平方米,弹石路146945.65平方米,柏油路43344平方米,煤灰路14536平方米,人行道5255平方米,砖土路4790平方米。1935—1936年南京市修筑道路等工程如表1-24。
表1-24 南京市修筑道路及沟管工程(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
另,1935年当局于翻修中山路柏油路面计划中提出:“中山路柏油快车道筑成已久,年来车马数量激增、交通日繁,路面颇多损坏。拟予局部翻修以资整理”,估计约需费6万元。是年,实施建筑中央路正式路面计划并规定年底前完成,“中央路自临时路面完成后,交通日趋繁重,对于该路正式柏油路面,自应继续兴筑以重路政。惟中山路至裴家桥一段,为东至玄武湖,西至中央党部必经之要道,地当冲要、车马辐辏,尤应提前完成俾利民行”。该段路线长约1200米,拟建柏油路面及路牙路沿等,费用估计约需5万元。1927年6月至1936年6月,南京所修路面包括柏油路319286.69平方米、弹石路835942.35平方米、碎石路1007254.60平方米、煤屑路95053.23平方米、石板路5986.43平方米、土路27288.08平方米、水泥混凝土路4782.2平方米,修疏沟渠880958米,装沟管29411.1米。
抗战时期,1943年汪伪政府建设部设有公路处,所拟管理办法并未能实施。汪伪时期南京市仅1941年、1942年简易维修7.4万平方米。(见图1-8)再至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责成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一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和省公路局立即组织抢修京杭线、京芜线、浦乌线、浦淮线、六扬线等国道及省、县公路,而南京市政府工务局则负责抢修市内街道和近郊道路。由此,当局对市区和近郊公路道路进行修复,共修复68.59公里,面积约42.3万平方米。1945年8月至1948年,南京通往外省的公路干线,有京陕线(已通至安徽和县)、京鲁线(有浦天段、蒋台段)、京闽线(京杭公路已建成)、京滇线、京黔线(京芜公路已建成)、京建线、京沪线等干支线公路达18条。(见表1-25)市内也基本建成新的道路系统。(www.zuozong.com)
图1-8 翻修上海路碎石路面工作情形(1941年)
图片来源:(伪)南京市政府秘书处:《南京特别市政府市政概况》,惠文印书馆1941年版,图片页。
表1-25 1946—1948年南京区域干支线修复、通车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