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时间:2023-06-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5-8是中国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图。可以说,从1980年至今,我国净易货贸易条件总体趋势是恶化的,这也意味着每一单位商品的出口换来的进口越来越少。图5-9全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净易货贸易条件指数此外,中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还可以从中国频繁遭受贸易摩擦中得到佐证。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受理的案件中,涉及中国企业的337调查案件数量总体上也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中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成就辉煌,目前贸易总额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中国出口相对于进口的获利能力和水平却呈恶化趋势,这必然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处于一种“增产不增收”的窘境。

图5-8是中国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图。由该图可知,1980—2012年,我国出口物量指数和进口物量指数逐年递增,特别是2000年以来两者均呈迅速上升的态势,但是出口物量指数的增幅明显高于进口物量指数的增幅。从出口单价指数和进口单价指数来看,2000年以前,两者均呈小幅波动状态,2000年以后则呈快速上升态势,但出口单价指数增幅明显低于进口单价指数的增幅。自2003年首次超过出口单价指数后,进口单价指数与出口单价指数差距越来越大,到2012年,进口单价指数已高于出口单价指数47.28。从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指数(NBTT)[5]来看,1980—1988年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呈逐年递减态势,从1980年的117.44下降至1988年的90.72,1986年则一度跌到85.11,跌幅达37.99%;1989—2002年,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指数在100—110.64小幅波动;加入WTO后,中国贸易条件出现明显的持续恶化的趋势,到 2012年中国NBTT仅为71.83,比2000年下降了28.17%,比1980年下降了45.61%。可以说,从1980年至今,我国净易货贸易条件总体趋势是恶化的,这也意味着每一单位商品的出口换来的进口越来越少。从产品来看,近年来,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的恶化比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恶化更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参与了劳动密集型的那部分生产,而这些部门是中国这些年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并发展最快的部门。

图5-8 中国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趋势(1980—2012年,2000年=100)

与主要贸易强国相比,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也十分明显。图5-9显示了中国及主要贸易强国2000—2012年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中国净易货贸易条件指数急剧下降,2012年跌至71.83,与主要贸易强国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近两年,英、法、德、美的净易货贸易条件指数虽出现略微下跌,但仍比我国高出很多,况且发达国家净易货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并不一定就是其外贸竞争力减弱的表现,因为发达国家出口产品以高科技产品为主,而对高科技产品而言,技术进步推动的价格走低则增强了其外贸竞争力。但对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贸易条件恶化则无助于外贸竞争力的提高,因为这类产品具有高替代性,主要依靠成本竞争,国际出口价格的下降终将耗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经济效益。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国,净易货贸易条件指数仍然是我国外贸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能较为精确地反映我国外贸竞争力。在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和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抬头的背景下,我国单纯依靠数量扩张来改善贸易条件的空间越来越少。

图5-9 全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净易货贸易条件指数(2000—2012年,2000年=100)

此外,中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还可以从中国频繁遭受贸易摩擦中得到佐证。商务部数据显示,自1980年开始,美国共对中国产品发起265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298亿美元。截至2016年年底,美国对中国产品执行的反倾销税令有102个、反补贴税令38个,总计140个。表5-8是1980—2012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情况,美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的次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出现而增加。截至2012年,我国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167次,其中:在中美贸易处于发展初始期的1980—1989年,我国遭遇美国反倾销立案调查仅为17件,年均1.7件;1990—2000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出口贸易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数量也随之上升到61件,年均5.5件,一跃成为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2001—2009年,我国出口贸易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数进一步增加,多达76件,年均8.4件;2010—2012年间,我国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数虽有减少,但年均也达4.3件。截至2017年,中国已连续23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表5-8 1980—2012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情况(www.zuozong.com)

从涉及中国企业的337调查来看,据冉瑞雪等人在《知产力》上发表的《2018年度中国企业应诉美国“337调查”综述》,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至2018年这18年中,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受理的337调查案件数量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见表5-9)。案件数量在2011年达到峰值69起后,于2015年出现低谷36起,2016年急剧上升至54起后,于2017年 达到59起,为近6年来的最高。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受理的案件中,涉及中国企业的337调查案件数量总体上也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01年,美国337调查仅为1个,占全球调查总数的4.2%;2017年中国涉案美国337调查数量达到峰值为22件,占当年总涉案案件数的37.5%;2018年涉及中国企业的337调查达到19起,占全年案件的比例为38%,创下2004年之后的新高。

表5-9 2001—2018年中国涉案美国337调查数量以及比率汇总

不仅美国,全球对华贸易救济新立案也呈上升趋势。尽管自2001年全球贸易救济案件达到顶峰后就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全球对华贸易救济立案却呈波浪式上升的态势。由图5-10可知,2002—2009年,全球对华贸易救济立案数的走势呈U形,先降后升,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达到阶段峰值,为119件;2010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迅速降至66件,之后案件数又逐年上升,至2016年,中国遭遇贸易救济案件数量达到历史高点,共遭遇来自2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119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涉案金额143.4亿美元,其中反倾销91起、反补贴19起、保障措施9起,涉案金额143.4亿美元,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同比分别上升36.8%、76%。

图5-10 国外对华贸易救济立案数(2002年—2018年11月)

与此同时,全球对华贸易救济涉案金额也不断增加。在全球对华贸易救济调查不断增加的同时,涉案金额也在不断攀升。如图5-11所示,2004年,我国遭遇的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仅为12.6亿美元,而2008年涉案金额升至61.4亿美元,到2009年迅速翻番达到127亿美元,2012年飙升至244亿美元,2018年则达到历史巅峰,超过了300亿美元。2018年1—11月,中国产品共遭遇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101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29起,涉案金额总计324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案件的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了38%和108%。此外,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家也出现多元化现象。由于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决定了中国贸易摩擦集中在发达国家。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摩擦次数也快速上升。我国贸易摩擦呈日益增多的态势,这与我国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的现实相伴而生的。出口价格低廉化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显然不利于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

图5-11 国外对华贸易救济立案涉案金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