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旗袍的演变,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旗袍是从清代服饰转变而来的;也有人说,自上古时期,人们的衣着就有了旗袍的雏形,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说法道,旗袍是清代的袍服变更,还有说法认为旗袍是由清代满族妇女所穿的袍服演变而来的,这一点笔者深信不疑。为什么这样说呢?笔者的身边就有足够的依据,笔者家的爱新觉罗氏,祖奶奶、太奶奶几辈人都是穿着旗袍长大的。一个家族对服饰的钟爱,也代表了整个朝代女子服饰的风尚,折射出了旗袍的变更历程。所以,旗袍作为一种正式服装,在清代的时候,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一幅清代慈禧太后的画像里,人们可以看到慈禧太后穿着的寿字纹旗袍,就是做工非常精致的一款旗袍。虽然下摆是肥大的,上边是倒大袖,但是做工很精美,色彩比较艳丽,符合慈禧太后的皇家身份。普通的平民女子日常装扮也穿着旗袍,但是她们的旗袍进行了改良。比如汉族女子的旗袍,就改成了带大襟的款式,这样劳动的时候比较方便,平时穿着也比较舒适。
如果追根溯源,从旗袍服饰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服饰的演变过程。从历史上春秋时期和隋唐时期的服饰变革,到宋明时期服饰的发展,都对后来服饰的演变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不管是满族还是汉族的服装,甚至包括西式服装,都经过融合之后逐渐进行了演变。很多研究服饰的学者曾经将现代的服饰定义为从清代的服装演变而来。《满族研究》2015年03期发表过曹萌、馨阅的文章《满族旗袍的审美文化研究》,强调“满族旗袍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多元的满族历史文化元素,凝聚了众多的满族审美文化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其艺术的素质和符号感得到不断的强化与增加,以至今天,旗袍依然能够延续其独特魅力和生命力。”由此可见,清朝的服饰,对服饰变革的影响很大。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旗袍这样一种深受女子喜爱的服饰。
尽管对旗袍出现的具体时间各执一词,但是为了写作这本书,笔者进行了多个层面的考证,本人更加认可的结论是:旗袍是从清代的袍服演变而来的,到了民国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经过能工巧匠的演绎,旗袍从最初的形式进行不断的演变,呈现出了不同的款式、不同的花色,同时在面料和做工等方面也精挑细选,尤其在款式上下了很多功夫,进行了无数次的更新。又经过海派和京派旗袍的发展融合,使得旗袍有了更多、更美的款式,颜色更加协调、柔和,又加上不同的做工,使得旗袍这一服饰变得越来越受女性的青睐。
其实,最早的旗袍可以追溯到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少数民族的袍服传入中原,被汉人所接受,并发展成大众的服饰,成为服装中的一朵奇葩。无论是在当时的服饰潮流中,还是在现代人们的服饰爱好中,旗袍都可谓独领风骚。
从清代女子的袍服,到民国女子的时装,时代的发展,审美情趣的提升,都使得旗袍这一服饰变得更加雅致。从而可见,无论哪一个时代的女子,都发自内心地对美有着一种尊崇,注重仪表的女子,擅于把自己妆扮得更加秀丽,在时代的潮流里,永远引人注目。尤其是那些大家闺秀,她们更是注重从着装上体现出自己的身份,所以对旗袍的改观会更加关注。从旗袍的做工到旗袍的装饰,从旗袍的细节变化到旗袍整体的升级和改良,其实都是她们推动的结果,如此,才能不断满足她们对美的追求。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亲历时代更迭的清代宫廷贵妇和嫔妃们,她们喜欢穿着的旗袍,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简洁和简单化。末代皇后婉容曾经有一幅照片,穿着的旗袍虽然宽松,却颇有点像今天某些店里正在销售着的,或是在高端服饰店里正在定做着的旗袍的款式。肥大的袖子,长及脚踝的裙裾,虽然是简单的版型,看上去却非常时尚,又充满了现代感,完全不像百年前宫廷女子的装扮。
如果要从特色上进行划分,清初满族的旗袍,一般都是圆领、宽袖,前襟、领口和袖口都绲边,那个时候的旗袍因为不收身,开衩也不明显。到了清代中期,旗袍变得更加宽大,立领也提高了一些,有大襟,而且直襟连到下摆处。清朝后期,旗袍已经变得非常宽肥,下摆也更加浑圆,两侧有开衩。到了清末,流行上半身穿着元宝领的大袄,下半身穿着百褶裙,就像我们看到戏剧中女子的穿着,有很多都是这种风格的衣裙。民国初期,尤其是年轻的女子,都喜欢穿着新款式的短袄,小立领,有盘扣。到了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马甲旗袍。所谓的马甲旗袍,就是过膝的长马甲,马甲的领口与旗袍相同,只是少了两只袖子。这款马甲取代了长裙,又逐渐经过改进,成为带袖子的旗袍。
清代中期,除了汉族女子家居的时候不用穿旗装外,不分男女也不分满汉,人们都穿旗装。后来,旗袍的袖口开始有了不同的变化。旗袍的袖口变得宽大,当时这种宽大的袖口,叫作倒大袖。即使今天,笔者本人也喜欢宽大袖口的旗袍。宽大的袖口穿着宽松、舒适,深受女子们的喜爱。那么,当时的旗袍除了大袖口之外,还有哪些特点呢?那就是旗袍的开衩部分。旗袍与裙子不同,不是全封闭的裙型,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旗袍有了开衩。从不开衩到开衩,对于旗袍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
起初的带袖旗袍,从典型的倒大袖、裙子没有开衩,发展成有立领和斜大襟、有收腰且两侧有开衩的旗袍。旗袍经过发展,从宽大到紧身,从呈现圆筒形的腰身到衬托出女性的杨柳细腰,在长度上也从垂直下摆到长及地面。这一时期的旗袍,在外部线条结构上变得更加简洁而生动。除了收腰、高立领、有斜襟之外,旗袍也有了暗扣,更注重美观。
旗袍从雏形到流行,主要是民国初期在款式上有了新的提升。尽管当时的人们饱受战乱,但是随着时代的更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服饰的改观。这不仅体现在旗袍的款式发生了许多变化,更在面料和其他细节方面都有了一些改观。比如:旗袍的领口、旗袍的袖口、旗袍的开襟、旗袍的开衩、旗袍的长短,等等。这些旗袍本身的不同变化,都对旗袍的整体演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www.zuozong.com)
说到旗袍的演变,不能不提到面料的改观。清代中期,对于老百姓来说,多是以棉布作为旗袍的面料,发展到民国,就不仅仅局限于棉布,还出现了锦缎和丝绸等材质。从面料的发展可以看出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地提高,对旗袍的要求也在进一步的提升。
从最初的大镶边、无绲边到后来旗袍的窄镶边、有绲边,旗袍的做工变得更加简洁。现代的很多旗袍都不带镶边,有的保留了绲边的工艺,有的绲边也不再保留,而是趋向于今天的连衣裙款式,简洁程度更加提高。
从清代的花盆底鞋到后来的高跟鞋,在搭配旗袍的其他服饰方面也彰显出了时尚的变迁。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图片上看,那个时候就已经流行了小嘴鞋。对于小嘴鞋,一直以为是最近几年才流行的一种款式,然而那时人们已经把小嘴鞋与旗袍搭配在一起,穿出了别样的韵致。如果在旗袍的领口外再搭配一条项链,无论是珍珠款还是金质款,更能搭出时尚的效果。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上海成为时尚的中心,上海的名媛们对服饰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体现在对旗袍的改良上。长度可与长裙媲美,下摆及地,与欧式长裙一样,使穿着的女子看上去亭亭玉立。更加明显的特点则是开衩露出了腿,曲线更柔美,款式更简洁,一直沿袭到今天,也不过时。
20世纪50年代的旗袍,两侧有开衩,前襟和袖口处都有一些装饰,比如刺绣或者花边等。六七十年代,随着服装的“革命”,女子们都穿着制服或者普通的小翻领上衣,几乎看不到穿裙子的女子,更别说穿旗袍了。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旗袍逐渐开始回归。最初因为出行的方便,流行的是短款旗袍,及膝或者过膝,两侧都有开衩,将古典与现代相融合,成为一种风潮。
20世纪90年代,旗袍开始逐渐流行,及至现在,旗袍服饰经过各种演绎,在原有基础上又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良。比如在领口和袖口以及开衩等细节处都与之前有所不同。吸收了从西方的宫廷服饰到收腰式西装的特点,旗袍让女子的曲线美表现得更加玲珑剔透,同时也突破了中式古装的传统特色。旗袍的领口和袖口还出现了镂空图案,水滴领和无领旗袍也开始兴起,水滴领的出现,彰显了旗袍更加现代的气质和美感。开衩有了高低之分,在开衩的位置要求上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数字——腰以下三分之一处。
大众传播媒介中对于旗袍的华美呈现,让旗袍这一服饰有了更多的演绎方式,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一种礼服。很多著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都会选择穿着旗袍站在舞台上。近年的春节和许多大型晚会,主持人和演员们多是以旗袍为主要的演出服饰。无论是纯色的旗袍,还是花色的旗袍;无论是刺绣的旗袍,还是印花的旗袍,都让主持人更添魅力。旗袍,已经成为一种广受认可的正式服装,尤其经过精工设计制作的旗袍,已然成为女子的最爱。
无论哪一个时代的女子都爱美,旗袍的精致做工,可以给穿着她的女子们带来一定的自信,也给她们的形象加分。所以,在发自内心地喜欢旗袍的同时,她们也相互比较着,看谁的衣饰更漂亮。在这种比较中,旗袍不断地进行着改进,于是,旗袍随着时代和人们的需求不断进行着更新和改变。
从旗袍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旗袍的变化不仅是服装服饰的变化,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更是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这种涉及生活多方面的变化,可以说让旗袍充满了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