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江洪水在思贤滘重新组合后,分别流经马口和三水水文站,进入西、北江三角洲网河区。(马口+三水)流量,即代表西、北江进入网河区的的洪水动力。研究表明,不管西、北江洪水遭遇情况如何,经过思贤滘调配后,三水的分流比基本上仅与西、北江洪水流量之和有关,而与其洪水组合关系较小。根据马口和三水的实测流量,计算各个时期马口或三水流量占马口与三水流量之和的百分比,即马口或三水的分流比,点绘三水分流比的历年变化,如图2所示。可见,1988年以前三水分流比随马口与三水流量之和的变化基本上集中在一条曲线上,且随马口与三水流量之和的增大而增大。1989年后,三水分流比开始逐渐增大,尤其是1992年后中小洪水时三水分流比逐年增大的趋势非常明显,但2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三水分流比则变化不大,增大的幅度较小。1996年以后,(马口+三水)大于10000m3/s流量以上的洪水,三水的分流比基本上维持在25%左右,且基本上不随流量的变化而变化。
图2 各个时期三水流量占马口与三水流量之和的百分比
相关分析得下面不同时期三水分流比随马口与三水流量之和的变化关系式:式(1)为1988年以前三水分流比随马口与三水流量之和的变化关系,式(2)是综合1994~1998年三水分流量占(马口+三水)流量的百分比的变化关系,式(3)则为1998年三水分流量占(马口+三水)流量的百分比的变化关系。(www.zuozong.com)
表1为各级流量三水、马口分流量变化的比较。由表可见,(马口+三水)5~200年一遇的洪水,近年三水的分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以前多800~1200m3/s,变化率在5.3%~12.2%之间;5年一遇以下的中小洪水,20世纪90年代以后三水的分流比则比以前增大较多,如(马口+三水)流量为10000m3/s时,三水的分流量比以前增加了1倍多。
表1 马口、三水分流比变化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