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专业课程中缺少ESP方向研究

 英语专业课程中缺少ESP方向研究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我们对有应用语言学培养方向的几大外国语大学和重点综合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课程内容的调查,发现课程主要是二语习得理论、统计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等,几乎没有专门ESP研究的课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开始从基础英语向ESP英语转移。

 英语专业课程中缺少ESP方向研究

14.1.2 英语专业课程中缺少ESP方向研究

英语教师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确定培养多种人才中的一个,而大学英语教师又是主要的。但是,从英语专业本科课程看,这样的课程安排根本无法培养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英语专业应当有学科内容。但检查一下全国将近1 000个英语专业本科点的课程情况,即使是英语语言学或英美文学专业的课程也很少有系统性,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设置,用于帮助学生夯实听、说、读、写英语技能的基础英语课程占到了67%的课时,而用于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只有33%课时。商务英语金融英语和法律英语等等只是选修课。可以这样说,我国绝大多数本科英语专业学生学的都是听说读写译英语技能,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差不多,只是课时多了一点。一个外国语言文学学位的学生成绩单上,专业课程寥寥无几。可以说,在我国,本科英语专业真正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没有专业的专业”或“没有学科内容的专业”。这样的学生,除了有听说读写的英语技能外,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的。须知,即使在英美国家,一个给外国留学生上英语课的本族语教师,也必须具备TESOL等教师学历证书才能上岗。“外语水平高并不等于外语教学水平高,这就等于不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到外国教汉语一样,不是任何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能到中国来教英语”(桂诗春,2004)。因此,一个仅仅是英语讲得好的大学毕业生是不能成为英语教师的。

虽然近几年,高校引进人才时对学历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本科毕业生当教师的概率很低了,但英语专业硕士和博士的课程设置同样不能满足对大学英语教师的需求,尤其是ESP教师的需求。根据我们对有应用语言学培养方向的几大外国语大学和重点综合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课程内容的调查,发现课程主要是二语习得理论、统计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等,几乎没有专门ESP研究的课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方向的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程有:语音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专业选修课程有:语篇分析、语言测试、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跨文化交际、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材编写与评估、第二语言习得、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再如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教学法方向的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程有:语言习得理论、英语语言测试、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理论、语言课程开发与评估、课堂教学法研究、课程设置与教材开发;专业选修课程有:研究方法、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ESL阅读理论与实践。同样没有一门关于ESP或EAP研究的课程。(www.zuozong.com)

我们注意到有些高校在英语专业中开始开设了商业英语、法律英语等,甚至包括专门用途课程,但绝大多数是培养今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才,而不是培养进行这方面教学的教师。个别ESP介绍性课程只是丰富应用语言学课程的点缀性课程,并没有系统和方向。在《中国学位授予单位名册(1994年版)》里,“专门用途外语”的硕士点还有11个。但后来精简学科,把它合并到“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到了《中国学位授予单位名册(2006年版)》就不见“专门用途外语”了。时至今日,ESP方向的研究在我国英语专业课程中成为一个空白点。

课程设置最大的原则就是需求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开始从基础英语向ESP英语转移。根据笔者调查,各学校在转型中碰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由于没有ESP研究的背景,绝大多数教师只能继续上大学综合英语,开设听力、口语、写作和翻译课程。有些想有所作为,希望开出以内容为依托的课程的教师,要么去开设他们熟悉的英美文学和跨文化交际课程,要么转去攻读非英语专业的法律、商务、金融等学位,试图能够从这个方向开出一条新路。可以这样说,由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缺乏具有ESP教学背景的教师,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