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实现国家复兴具有明确的规划,这些规划随着中国对地区影响力以及重塑国际秩序能力日增,[41]为外界逐渐感知。中国成为亚洲许多国家的最重要贸易伙伴,并且积极参与地区合作和自由贸易区的构建。相应的,中国开始日渐恢复对本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
在这种供给过程中,中国面临为何要提供公共产品的问题。经常可见的理由包括:其一,存在公共问题或公共利益就意味着必须合作。根据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所指出的,公共利益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合作。[42]其二,大国愿意提供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因为这也有利于大国各种利益的实现。但这等于将国际社会的共同需求置于某一个国家身上,由此会出现供给不足或赤字现象,而且大国也将由于将资源用于提供公共产品而在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43]
排除上述两种解释,一个可接受的解释是由于当前国家间相互依赖日渐深广,[44]以及由于这种相互依赖对大国产生的影响。相互依赖的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国家与国际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力大大增强,一国的政治决策和治理会越来越影响国际社会,国内政治对国际冲突或合作会产生外溢效应;[45]国际力量对国内政治经济变迁会产生影响,也可称为国际制度对一国内部事务的制约。其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国际社会公共产品问题越来越突出。[46]与此相对的,是公共产品提供不足或者说赤字问题。[47] 这种不足或赤字,通常对新兴大国最为不利。其根本原因在于既有大国在充当公共产品提供者角色时,往往随之塑形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秩序图景以及具体国际规则;此国际秩序和规则对新兴大国既有利又会形成制衡,其临界点在于新兴大国是否开始追求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秩序图景和国际规则。(www.zuozong.com)
中国正是处于此临界点上的一个新兴大国,或者说复兴大国,由此在国际秩序上继续搭便车已经行不通。[48]如果不积极提供该区域以及全球公共产品,许多时候就会授柄于人以及受制于人。可以说,中国提供这些公共产品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变化。[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