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向一流之路:美国大学为何在世界领先

走向一流之路:美国大学为何在世界领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向一流之路:美国大学为何在世界领先[20]一、大学是美国皇冠上的明珠可以说,如果美国没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美国今天就不可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斯坦福大学在世界上首创高校工业园区,即举世闻名的硅谷。一批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学应运而生。但是,美国的官员对大学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在美国建国后一百年才创立的一所大学,是第一所把研究放在重要位置的美国大学。

走向一流之路:美国大学为何在世界领先

走向一流之路:美国大学为何在世界领先[20]

一、大学是美国皇冠上的明珠

可以说,如果美国没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美国今天就不可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大学是美国皇冠上的明珠,美国是强国先强教育的典范。美国建国(1776年)前140年就创建了哈佛大学(1636年)。当今世界前20名顶尖大学,80%来自美国,1930年以后,60%以上的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出自美国,美国80%高技术企业的诞生源于美国大学的研究成果。麻省理工学院一个大学就哺育了4 000多个公司,雇佣110万人,如果它们组成一个国家,那么其GDP排世界第24位,略低于南非!斯坦福大学在世界上首创高校工业园区,即举世闻名的硅谷。

美国在第二次大战中的三件法宝均离不开大学:雷达与麻省理工学院;火箭与加州理工学院;原子弹芝加哥大学

但是在19世纪,世界最好的一批大学几乎都在欧洲,那么,是什么因素使美国能后来居上呢?据笔者理解,有以下几条:【作者注:本文讨论的是大学,并不涉及高等院校中的其他学院,例如社区学院、高等职业学校,它们同样是一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纽约服装设计学院,美国烹饪学院,都是培养世界级大师的地方。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大学创建于1451年),曾有两位名人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实用蒸汽机之父瓦特;世界一流大学是出大师的地方,但大师不一定是大学培养的。】

(1)先进的教育理念早在19世纪就在美国开始形成:纽曼(JohnHenry Cardinal Newman,1801~1890)的教育思想(经典著作《The Idea of a University,大学的理念》,1858)与《1828耶鲁报告》为100年后大学的腾飞打下了基础。

(2)1862年,国会通过《1862年莫里尔法》。虽然,美国在建国时即明确,要支持教育,但莫里尔法的颁布是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有实质性支持的开始。一批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学应运而生。

不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都从法制上保证大学有充分独立、自由的空间。

在宪法与国家的法规指导下,各院校制订学校的章程,这是学校的大法。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美国教育部成立于1979年。在美国国会关于建立教育部的法律文本(1979年10月17日;公共法96~98页,共31页)第103条【B】明确指出:教育部不创建中小学校及高等院校;不开发课程设置;不设立学生录取和毕业的标准;不制订州教育标准;对各州是否符合教育标准,不作任何考评。这些都不是教育部的职责。

但是,美国的官员对大学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除了上面提到的莫里尔外,还必须提一下范尼瓦·布什(Vannevar Bush,1890~1974)。二战期间,在美国国家防务研究委员会主任范尼瓦·布什的领导下,有5 000余名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机密科研工作(包括原子弹、雷达、解密算法导弹的研究)。范尼瓦·布什作为美国第一位总统科学顾问,为罗斯福总统服务六年(1939~1945),也为杜鲁门总统服务了六年(1945~1951)。1946年,他向总统提交一份名为《科学——无止境的开拓》(“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的报告,阐述他设计的一整套国家扶持科技,利用科技创造财富的机制,其主要内容有三点:大幅度提高科研经费,联邦政府应承担基础研究的费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应运而生);开展政府支持的科研机构,主要是大学(联邦政府自己不设立研究机构,而是通过竞争、签订研究合同的方式,把科研任务交给大学);引导国防科研产业化。这些建议很快被政府接受,从而催生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公司,使美国成为世界科教超级强国。这位布什本是杰出科学家,有“电脑之父”美称。有人说,如果他不从政,他可能会拿诺贝尔奖。但是他对科技教育的贡献远不是诺贝尔奖可以衡量的。

【作者注:美国有美国的国情,有美国的做法;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有中国的做法。美国所有做法的根本目的是为美国利益服务;中国所有做法的根本目的是要为中国利益服务。但是,也应有相似之处:政府应多从政策层面支持,从财政上保证;对如何办好教育,应多放权给地方、放给学校。对此,应该先试点,从大城市做起。】

(3)19世纪末,开始引入德国高等教育的亮点:大学既搞教育又搞研究;并主张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不论是教授、副教授、讲师,还是学生,在科学面前平等相处,提倡争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

这里必须提一下霍普金斯大学(创建于1876年)创校校长吉尔曼(Daniel Coit Gilman,1831~1908;44岁当校长,任校长26年)。这是在美国建国后一百年才创立的一所大学,是第一所把研究放在重要位置的美国大学。校长Gilman有句名言:“最高质量的教学只有在浓厚的研究环境中才能实现,最佳的训练只有在积极从事研究的教授们指导下才有可能。”

紧跟的是年轻的芝加哥大学(由洛克非勒创建于1892年)第一任校长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1856~1906);10岁进大学,14岁获学士学位,18岁获博士学位,35岁当校长),他的才智与对新事物的敏感,再加上他在选拔教师与学生的严格、高标准的措施,使这所年轻的大学在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下,只花了8年时间加入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之列(在1900年,为美国5所最好研究型大学之一)。

(4)1928年开始在哈佛与耶鲁引入英国高等教育的精华之一:住宿学院制度;两校相继各建12所住宿学院,使得《1828耶鲁报告》中提出的“在学校内,学生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教员也是其中一部分。他们不仅在工作与进餐的时候与学生们在一起,其他的课余时间也在一起。在宿舍学院建筑内,学生的房间附近一定安排有一个教员的房间”得以实现。在每一学院里,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院长,他的住房底层是同学活动的场所,经常与同学相聚。

(5)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科南特(James Conant,任期1933~1953)大力提倡博雅教育。他的名言:“大学就是学者们思想交流碰撞的场所。……进行博雅教学,使大学成为涵养、博雅教育的场所”。他主持研究的“哈佛报告”,使他获得“博雅教育之父”美称。其实,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概念早在19世纪就由纽曼提出;耶鲁大学在1828年发表的《1828耶鲁报告》,较详细地阐明了博雅教育。“博”指广博,既要学文,也要学理;“雅”指素养,培养的学生要有修养。它的核心是使学生能回答“人何以为人”,它培养的是才智,发展的是思考和理解的能力。不论是《1828耶鲁报告》,还是《哈佛1945报告》(又称红皮书),都是“流芳百年”之作。有人注意到哈佛与红的关系:哈佛的建筑是深红,哈佛的运动队名叫深红,哈佛的日报叫《哈佛深红报》。但这本红皮书却被不少人忽视了!

为什么笔者如此重视住宿学院制度及博雅教育,把它们在七条中占了两条?我们来看两个实例:

●耶鲁大学有一位优秀的电机工程系的华裔副教授叶萌,是住宿学院内的学生导师之一。他与夫人一起住在耶鲁大学的住宿学院内(他们有一公寓,二室、二厅、一卫、一厨),与同学零距离。他在给笔者的一封来信中讲到:

我有幸就读于斯坦福大学,这是一所笃信博雅教育的大学。在斯坦福,直到本科的第三年才要求我们选定专业。我的许多朋友改了几次才最终决定专业。所有本科新生,都要学习一门为期一年的课程,名为“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在这一课程上,不仅学习西方传统经典(柏拉图笛卡尔、马克思等),而且也接触世界其他文化的代表人物与经典著作(例如中国的孔孟之道)。课程的中心,围绕着“人何以为人”这一主题展开。无论学生将来选择什么专业,都必须首先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其他以培育专业人才为导向的学校来说,花一年的时间阅读文化经典或许被看成浪费时间,但我认为这是我的大学生涯中最精彩的部分。早期的大学生涯对人生有着巨大影响,也许唯有在人生的这一阶段,才可能投入大量的时间来思考人生的基本问题。在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再选择专业,所有学生都深刻地认识到“做人第一,修业第二”。博雅教育的另一优势是使人们认识到,专业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等级”,专业之间没有高低之分。

如您所知,美国大学录取时不是仅看考试成绩,而是基于一整套更为全面的考量。美国一流大学的招生人员把自己当作导演,他必须组建出一个“明星演出班底”。而组建一个朝气蓬勃而各具特色的学生群体,关键在于学生天分与才能的多样性。正因如此,学生的群体总是充满生机。对学生才能和成就的衡量是多维的。一流大学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成为国家的栋梁,美国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综上所述,美国实行的博雅教育模式的优越性在于鼓励个人选择、促进人才多样化、增强社会包容性。这些价值进而成为高层次的国民素质的基础。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不久前告诉笔者:在耶鲁校友中,回报母校的很多,他们大部分是本科毕业生。他们认为,在耶鲁的岁月改变了他们的一生。【作者注:有多少同学在毕业时能有这样的感觉,或许是该大学能否称得上一流的一个标志。】

美国的一流大学几乎都有实力浓厚的基金库,它来自非政府资助,特别是校友的资助。这是美国大学能领先世界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某名校,在住宿学院里有两位同学,很知己。开始他们都对物理感兴趣,后来,其中一位发现他的好朋友在物理上极富天才,他无法与他比,因此,转向另一兴趣,生化。后来,一位获诺贝尔物理奖,另一位获诺贝尔化学奖。“天才是放在正确位置上的人才!”住宿学院为“放好位置”提供了最好的氛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种。”每个人的火种不尽相同。住宿学院正是:在导师指导下,在与同学密切交往中,发现学生自我(火种)的地方、学会做人的地方、不同火花碰撞的地方。

不过,真正的住宿学院与博雅教育做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即使在尚未完全做到前,如果教师能把教学放在工作的首位,对学生爱如兄妹,尽职尽责,并能贯彻“雅典学派”的教育方法,那么,同样会取得可喜成果。

(6)一批杰出校长把美国大学托上世界之峰。例如,哈佛的三位校长从不同方面维护大学的精神,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追求真理,并使其在校内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使哈佛成了真正的现代化的大学:

●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1834~1926;35岁当校长,1869~1909,任期40年),建立选课制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选择教育。在任职前十年,大学生的必修课从40门减为22门;选修课从20门增到34门。1884年,大学一年级学生开始选修,一半以上课程为选修课,而其他三个年级全部课程均为选修课。到1895年,除英语及现代外语,其他都为选修课;在此基础上,他引入大量科学、专业课程,并创立研究生院。艾略特把一所主要以培养本科大学生为主的大学,逐步转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研究型大学。哈佛与霍普金斯等大学一起向现代大学模式前进,其他一些大学纷纷以此为榜样。

●陆伟尔(Abbot Lawrence Lowell,1856~1943;53岁当校长,1909~1933,任期24年),在此基础上把选修课分为主修和辅修,并为引进住宿学院制度作出贡献。

●科南特(James B.Conant,1893~1978;40岁当校长,1933~1953,任期20年)。他不仅在哈佛真正实现了博雅教育,而且做了前任校长不同意做的事情:让大学向贫困学生敞开大门,想方设法资助优秀的贫困学生入学,实现教育公平。这在今天已成了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www.zuozong.com)

除上面讲到的哈佛三位校长,及霍普金斯大学创校校长吉尔曼、芝加哥大学第一任校长哈珀外,还应提一下:

30岁就当芝加哥大学第五任校长的哈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1977;任校长22年)是大学精神的坚决捍卫者,当有学生因信仰马克思主义而受到攻击时,他坚持大学应该允许不同言论的存在,大学是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地方。他平等对待各类学生,吸纳出身低下的犹太学生。他主张不同学科的师生充分交流。

斯特林(John Ewart Wallace Sterling,1906~1985;任1885年成立的斯坦福大学校长近20年:1949~1968)与特曼(Frederick Terman,1900~1982;硅谷之父,任斯坦福大学常务副校长十年,1955~1965)密切配合,花大力气吸引世界英才,把财务处于困境的、算不上顶尖大学的斯坦福变成了美国西部的哈佛,闻名天下。【作者注:大学领导团结一致才能造就一流大学!】在他们打下的基础上,斯坦福大学从1972年开始获诺贝尔奖,至今已获16次,为日本获诺贝尔奖的总数。其中,诺贝尔经济奖七次,物理六次,两者占总数80%,特色显著!另有化学两次,医学一次。当然更令人注目的特色、其重要性绝不亚于诺贝尔奖的,是首创高校工业园区,即硅谷,由此造就了一大批世界级的高新技术公司,如仙童半导体、惠普、谷歌苹果电脑、英特尔、雅虎……

这些校长的理念与行动,使各校的校训“与真理为友”、“让自由之风劲吹”、“动手又动脑”、“城市基于智慧之上”得以在校内贯彻,他们都为美国的一流大学的建立起了奠基性的作用。但请读者注意,这些名校校长的任期一般至少20年,有的长达40年;有的30岁即当校长,有的77岁还在做校长。从实际出发,不求一格。任期过短,很难有大的成就。

(7)1933年1月,德国希特勒上台,迫使一大批科教精英移迁美国。美国各大学敞开大门欢迎,并创造各种条件给予重任。有人把1933年视为美国大学腾飞的转折点。吸引全世界的精英是美国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关键,也是成为世界超级强国的关键所在。

从上面介绍的各点可以看出,美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固然向欧洲,特别是英、德学到很多,但是,正像杰出校长艾略特所说:“美国大学这颗大树必须从种子开始就在美国的国土上长大,而不能把整棵大树从欧洲移植过来。”

二、建议建一所理想的大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正式公布。那么,如何贯彻,如何实现呢?“人之云,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知道不是最难的,行动才是最难的,不仅行动是最难,善始善终才是最难的。(温家宝总理,2007年5月4日)

宁波诺丁汉大学是教育改革“行动”的试点,我们需要更多的试点。

创办于2004年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已进入第七年。宁波诺丁汉大学最大的成就是学生的素质,培养的学生从品德到学业都受到广泛欢迎。最近该校一组学生,在世界学生自由创业大赛中获中国冠军后,代表中国去美国参加世界大赛(39个国家参加,400位国际商业领袖任评委),获亚军。前后共有1 000余队参赛。

诺丁汉大学教育方法先进,质量管理严格。英国式的育人为本的教学方式十分成功。基础教育的不足,在大学中可以得到相当大的补救。

从下面几封学生来信中可以看出学校的成功【作者注:看学校先看学生】:

(1)宁波诺丁汉大学2007届国际传播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现任职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工作的沈琳琳来信:

“这一生中让我最能感到受益匪浅的日子是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地道的全英式教学模式让我从传统的中式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第一次感受到西方的教学模式,那种完全主动的学习方式,从探索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学到得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更多的是一种探索知识的方法,思考问题的逻辑。在这个过程当中,诺丁汉的老师只会引导你的思维方式走向正确的轨道,而不会轻易告诉你正确答案,因为很多带有讨论性的话题只要你有观点,并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服就可以了。记得当时有同学说,在国内大学上一堂课下来从来没有感到有这么累过。更让我感动的是,诺丁汉的老师都是那么有责任感,不管从考场纪律到课堂教学,从布置作业到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一丝不苟,尽心尽责,真的做到了对每一位同学负责。我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选择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毕业时,在经过了激烈应聘竞争后,我幸运地进入了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工作。在使馆培训期间我适应的非常快,因为诺丁汉的全英语环境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学校的团队工作让我也很快融入了他们的团队。真心地感谢母校为我提供如此优良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更感谢诺丁汉老师们的精心栽培,我一定会用出色的工作成绩来回报母校的。”

(2)宁波诺丁汉大学首届毕业生陈乙文在毕业一年后,即2009年7月5日来信:“我在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下长大,然而在诺丁汉大学的四年让我感受到教育中‘自由空间’的巨大能量。尤其是作为第一届学生,我在诺丁汉大学感受到无比纯粹、无比自由的教育氛围。”

(3)宁波诺丁汉大学2010届国际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章吉欣(被联合利华(Unilever)从万里挑一里选中)来信:

“回顾四年,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诺大都给了我一个无尽的舞台,让我在校期间不断结交朋友,汲取养分,得到历练,获得成长。此时此刻,对于母校的那份感恩之情不禁涌上心头。我真心地感谢从大一到大四教过我的专业课老师们,是你们激发了我头脑中的火种,让我有激情去探索知识,去挑战知识,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诺大的四年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成一个自主学习者,就算学习的内容在考试后被忘记了,但学习的能力却是让我终身受用的。谢谢母校的一切,你在中国的独树一帜深深地渗透进了你的文化氛围中,影响了我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塑造,培养了我身上特别的气质,让我更加自信,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说,宁波诺丁汉大学是“小试牛刀”,那么,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初步成功的基础上,将有可能建一所理想的大学。这所大学应该有如下特色:非盈利,公益性、追求卓越、服务国家。其宗旨:育人为本,国家利益至高无上,教师的第一职责是哺育英才。

具体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班课为主,教师全心全意育人。师生比1∶10或更好。建立住宿学院,营造育人环境。以“雅典学派”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提倡争论,追求真理。“点燃人心智的火焰,把受教育者内在的潜质开发、启蒙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新知。”使培养出来的人有可能是“全面发展的人,站在巨人肩上的人。”(温家宝总理,2010年7月13日)

(2)从世界范围招聘校长,招聘教授。这是世界名校普遍使用的方法,但都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同样,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3)大部分专业设置要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在教授中的一部分应与我国(以地方为主)名企业合作,建立一流实验室,培育实用性人才,直接为我国经济服务。

(4)大部分资金靠非政府资助,投资方不求任何回报,也不参与学校的领导与管理。建立“教育基金库”,使学校能持续发展。使温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7月13日)上所讲的“我们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都要关心教育事业,把支持教育事业作为自己光荣的社会责任,办教育不以赢利为目的。”能落到实处。

(5)科研经费与实验室建设费用,应该可以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取得来自政府的资助。

(6)逐步做到学生入学按照资格准入制(needs-blind admission),即,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够资格,就可以进校,并获部分或全额奖学金,甚至再加生活补助。

(7)根据我国宪法及与教育有关的法规,建立大学《章程》,这是学校大法。依法办校,培育国家栋梁。

(8)遵纪守法,财务公开,接受监督。

为稳妥起见,可先从试点学院开始,再扩大到整个学校。这样,温总理2007年5月14日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描述的大学就会出现:“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那些张扬的东西,而在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要通过讨论与交流,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术氛围,并不断完善和发扬,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这样,真正的大学就形成了,就会有一批有智慧的杰出人才出现,整个国家就有了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