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山至腾冲古道中线优化方案

保山至腾冲古道中线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保山—腾冲古道中线,也称“南斋公房古道”,系以海拔3170米的高黎贡山南斋公房为最高控制点而得名,为唐宋时期保山至腾冲官营驿道主线路。战后,一度恢复了保山、腾冲间沿古道一线的人员商务往来。由于远离后来修建的公路线,古道目前保存基本完好,沿途可见的历史遗迹主要有保山石马山古道、芒宽双虹桥、大塘子驿站旧址、南斋公房遗址,腾冲南斋公房西坡古道石板路、界头新华罗古城址、江苴驿站旧址、西山坝南诏城址等16处。

保山至腾冲古道中线优化方案

保山腾冲古道中线,也称“南斋公房古道”,系以海拔3170米的高黎贡山南斋公房为最高控制点而得名,为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保山至腾冲官营驿道主线路。线路走向为东起保山古城,出仁寿门向西经磨坊沟上石马山,翻山经汉庄青岗坝,西上乌头塘,经大海坝水库下杨柳街,转西北过河湾、鱼塘、鲁村之后,转西下山跨过怒江双虹桥,向西经芒宽烫习村、大鱼塘(古大塘子)、罕弄村上高黎贡山,经旧街、黄竹河、黄心树至山顶南斋公房,再向西翻斋公房垭口进入腾冲曲石镇地界。该道下山经雪冲洼、高脚崖,至撒马坝岗房分北、南两线前行。其中,北线从撒马坝向西下山,经界头新华罗古城,至永安街与保腾古道北线相交,是为老路;南线从撒马坝岗房转南下林家铺、杨家寨、江苴街,过龙川江至曲石镇与保腾古道北线相交,是为新路。道路单线里程约180公里,复线(包括主线、支线)总里程约200公里。据史籍记载,该古道最早开辟于汉晋时期,是为永昌郡向西经略古滇越(今腾冲、德宏)之地的通道之一。唐代天宝年间南诏王皮逻阁在保山太保山下修筑永昌土城后,将该线通道改设为官营驿道,组织军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修铺设,先后开设烫习潞江官渡、高黎贡山大塘子驿站、旧街马站、黄竹河马站、南斋公房驿站等路政军事设施予以管控;并在古道翻越高黎贡山进入腾冲(时称“越赕”)地界后的界头新华村、腾冲城郊西山坝等重要节点上修筑越礼城(罗古城)、腾弯城(西源城)等军事城堡,作为日后扩设軙(古“陈”字)化府及“西开寻传,南通骠国”,与缅印各国开展经贸交往的主要基地。由于该古道所经过的怒江河谷和高黎贡山一带山高谷深,环境恶劣,商旅马帮往来通行不易,时有河赕(大理)贾客传唱的歌谣“冬时欲归来,高黎贡山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怒江河谷)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见唐樊绰撰、向达原校、木芹补注《云南志补注·卷二·山川江源第二》),反映了往来行人的艰辛和无奈。元明以来,虽然官方驿道主要改从更南面的蒲缥道通行,但因后者所必经的怒江坝一带地势宽阔,气候炎热,长时间通过感染瘴毒的风险极大,仍有不少商旅马帮选择从这条河谷较窄,通过时间较短的老路通行。面对这一实情,历代地方官府在重点开发南线的同时,也一直没有放弃对这条老路的经营管护,先后在明初王骥“三征麓川”,明末刘铤、邓子龙征缅平叛之际组织军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修铺筑,并将高黎贡山西坡撒马坝以下道路主要改从南面的林家铺、江苴街至曲石街一带通行,沿途增设林家铺、江苴驿站等设施予以管控,为保障大军顺利西征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由于烫习喧怒江官渡水急浪大,翻船溺人事故频发,为确保古道畅通无虞,又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永昌知府陈廷焴组织兴修规模宏大的双孔铁索吊桥——双虹桥,长期沿用下来。民国抗战时期,日军于1942年入侵滇西并占领腾冲后,曾多次沿该古道对我腾北曲石及怒江西岸地区实施扫荡抢劫,后又在沿线的高黎贡山南斋公房、大塘子麻栗山、烫习大尖山等地设置阵地,与中国守军隔江对峙。之后,至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实施滇西大反攻时,先后有第53军36师、116师、130师等部从大沙坝、龙潭渡及稍后恢复的双虹桥等地过江,对该线守敌实施攻击。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中国远征军先后在高黎贡山东坡的烫习大尖山、大塘子麻栗山、山顶南斋公房及西坡的江苴街等地将日军全部击溃,为日后大军顺利穿插围歼腾冲城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后,一度恢复了保山、腾冲间沿古道一线的人员商务往来。至1952年保腾公路建成通车,古道才最终冷落下来,前后沿用时间长达1800多年。由于远离后来修建的公路线,古道目前保存基本完好,沿途可见的历史遗迹主要有保山石马山古道、芒宽双虹桥、大塘子驿站旧址、南斋公房遗址,腾冲南斋公房西坡古道石板路、界头新华罗古城址、江苴驿站旧址、西山坝南诏城址等16处。(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