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关系结成网——汉景帝刘启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好皇帝接着好皇帝的,还是这个汉朝。打天下的人很棒,坐天下的人也不差,使整个朝代的开局,处在较高的起点上,让人回味无穷。好皇帝的路数,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我们常说,社会就是一张网。有人善于结,有人擅长理,有人工于顺。总之,只有能驾驭各种复杂关系的人,才能享受这张网带来的利益。汉景帝刘启,就是一位处理关系的高手。他以自我为中心,以皇权为依托,上面摆平(指母亲窦太后),下面踩平(指平定七国之乱),怀抱花瓶(指善待姬妾),大脑有水平(高度重视农业),可谓长袖善舞,面面俱到。关系里面有效益。景帝在位十八年,国家和个人,都得到了好处,这是事实。
景帝即位时,已经三十二岁,是成熟的男人。该干的都干了,能想到的都不会忘。这时,没有年轻人的冲动,还未到老年人的慵懒。想想中年人的品性,你就能感觉到景帝治下的国家氛围,肯定也如中年男子般的绵长和细腻。以这种德性来处理人际关系,还不是杀鸡用了牛刀?
先说景帝与晁错的关系。晁错曾是太子家令,胸怀奇才,能说会道。再加上与景帝知根知底,首先得到重用。曾担任内史,接着又拜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晁错的基本主张是“削藩”,就是消除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决策,对保证皇权稳定,至关重要。重要的东西,景帝当时却没有意识到必要。特别是在对待吴王刘濞(刘邦之侄)的问题上,患得患失,最后导致“七国之乱”。有了动乱,当然要选择平乱的办法。这时的晁错,太自以为是,觉得自己一心为公,与景帝是铁哥们儿,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其实,景帝听了曾任吴相的袁盎挑拨,动了弃心。当时,也是文武全才的袁盎对景帝说,只有杀了晁错,分派使者赦免七国之罪,就可以兵不血刃,平定叛乱。世界上的事,哪有这么简单?景帝听后,沉默半晌,决定杀掉晁错。景帝是图省事,以为一刀就能解决问题。失去一个大臣,可以确保一片天下。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可怜的是晁错。我想,他临死前,一定想起了他爹的话。他爹在听说晁错实施“削藩”后,匆匆从颍川赶到京师,对儿子说:“皇帝刚接位,你就削夺藩王的封地,疏远皇亲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了不满。”晁错争辩说:“这是为了安定刘家社稷。”他爹恨恨地说:“刘家是安定了,咱们晁家大祸临头了。”说完就服毒自尽。即使这样,也未动摇晁错的决心。但最后还是他错了,错在对帝王的信任上。殊不知,君臣之间的信任,都是单向的。你信任主子,主子可以信任你,也可以不信任你。信与不信之间,不是你能够预料与把握的。当然,事态的发展,证明错的是景帝。皇帝错了,能认识到,也还算不错。但晁错的命丢了,这是无法挽回的。
再说景帝与周亚夫的关系。周亚夫是文帝看好的名将,临终前曾交代景帝说:“国家有危难时,此人可以重用。”景帝倒是听了进去,起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后又官拜丞相,可谓功劳大大的。在古代做官,有功之人,比无功之人要难做。有了功,引人注目,受皇帝尊重,尾巴容易翘起来,最终弄得皇帝不自在。况且,有功之人,都是能人,会对皇权产生威胁。皇帝是不得不防。下起手来,也就稳、准、狠。因此,有功之人,往往都不能有善终。功就像一座山,往往把他们给压垮了。在更换太子,以及外戚封王等问题上,二人经常闹得不愉快。据说一次景帝请客,桌上是大块的肉,又没有筷子,周亚夫不高兴。景帝开玩笑说:“这么大的肉,还不够你吃吗?”周亚夫却认真起来,郑重地跪下谢罪,然后不打招呼就走了。景帝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就有些讨厌。皇权在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都是一顶帽子,必须顶在头上。这个道理,聪明的周亚夫却弄不懂。后来,他的儿子买了一些殉葬用的兵器,被告谋反。景帝不明真相,把他关进监狱。亚夫绝食五天,吐血身亡。(www.zuozong.com)
接着说景帝与梁王的关系。梁王刘武是他的同胞兄弟,二人情同手足,形影不离。景帝甚至在酒后,曾戏言要传位给他。刘武在平定“七国之乱”中,也立了功。窦太后与景帝,就愈发纵容他。不仅让他建了一处方圆三百多里的东苑,而且还允许他出门打皇帝的旗子。梁王广交四方豪杰,有成就大业的声势。即使这样,景帝也无所谓。倒是景帝拟传位的戏言,被窦太后和刘武当了真,都在抓紧做工作。这当然会遭到大臣的反对。其中,袁盎等人的反应十分强烈。景帝也知道,这些大臣是为自己好,就取消了自己这句酒话。梁王却不干了,一气之下,派人去京师杀了十多个反对的大臣。景帝知道是梁王干的,只好不了了之。到底是一脉相承的兄弟,死几个能干的大臣,还能找到,要是失去兄弟,可就没有了。再加上梁王戏剧般地演了一场谢罪戏,两人又和好了。虽然景帝没有怪罪梁王,却也觉得这家伙太狠心了,就疏远了许多,成了面和心不和。梁王先是空欢喜一场,又是虚惊一场。上下一折腾,不明不白地死了。为了安抚失去爱子的老妈,景帝把梁国一分为五,梁王的五个儿子一人一份,算是仁至义尽了。帝王之间,有些兄弟情谊,只要不是太出格,这些情谊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
再说景帝与女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更能看出他的为人。汉朝时的皇帝,私生活方面,还比较简单。景帝仅有一个皇后,几位姬妾美人,再加上以备急用的十多个宫女。程姬是景帝的爱姬,常受幸过夜。一次,她来了例假,不能做事,便把侍女唐儿打扮起来送去。景帝也弄不清楚,于是又多了一个唐姬;贾姬与景帝的关系也不错,二人在上林苑中游玩,一只野猪跑到贾姬上厕所的地方乱看,景帝不顾周围侍从的苦劝,竟要仗剑救美。幸而野猪不好意思地跑了,否则不知还会有什么故事。栗姬的儿子刘荣,被立为太子后,栗姬就骄傲起来,不把景帝放在眼里。对景帝其他几个相好的,也是恨之入骨。一次,景帝身体不好时,曾嘱咐栗姬,我死了之后,你一定要善待我的这些孩子。栗姬竟出言不逊,不受此托。这让景帝很伤心,也让景帝想起了吕雉。为了确保自己其他孩子的安全,景帝废了太子刘荣,新立了王美人所生的儿子刘彻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武帝。景帝刘启的这个选择,对汉王朝来讲,确实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其实,对景帝影响最大的女人,还是他的母亲窦太后。为了她,景帝可以放弃一些原则;为了她,景帝可以失去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东西。难怪景帝死后,谥号为“孝景皇帝”,名符其实。
有一件事,给人印象很深。博士官袁固,经常与景帝谈论学问。窦太后喜欢读《老子》,这是道家的书,与儒家的袁博士不相为谋。这位博士学究气地对太后讲,这是“奴仆书,不值一阅”。老太太发火了,说他读的书是“罪徒书”。二人吵起来,老太太下令博士去与野猪决斗。景帝知道这是学术争论,不必当真,不该对人家这个样子,但也不敢劝母亲改变主意。于是,只得去亲自挑选一把利剑交给袁固。这位博士读书行,武艺也不错,一家伙就把野猪刺死了。太后无话可说,景帝也说不出话来。
史书上还记载着其他的一些关系,限于篇幅,不再说了。总之,有了好的关系,会有好的人才;有了好的人才,会有好的政策,也能把好的政策落实下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在这个问题上,景帝虽然经常后悔,但总体上还说得过去。关系是重要的,不仅仅是老百姓,同样包括皇帝。不仅仅是过去,同样包括现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