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力
教材分析
《月迹》是贾平凹写的一篇散文,记叙了中秋夜,一群孩童从屋里追到院子,从院子到沙滩,寻找月亮的踪迹的过程。文章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夜色中不断变化的月亮,富有动态美,充满了童趣,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本文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也是学生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一语文要素后的一次尝试运用,品味积累。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在不同的语气和朗读节奏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袅”“嫦”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月迹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一、古诗导入,揭题激趣
1.回顾咏月诗。
(2)张九龄这样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王维这样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这些千古名句,诗人写的分别是哪里的月亮?
3.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写月亮的散文。(板书:月迹,读题,解题)
4.作家笔下月亮的足迹会出现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发现月迹
1.快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找: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了哪里?
2.交流,梳理内容。
你能按照课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说一说作家笔下月亮的足迹吗?(预设: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空中月)
3.质疑,发现行文线索。
(1)月亮一会在这里,一会又出现在那里,月亮的足迹乱不乱?
(2)出示文中奶奶的三句话,读一读:谁有新的发现?
①第1自然段的末尾: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②第2自然段的末尾: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③第19自然段: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www.zuozong.com)
(3)小结。
散文就是这样,看上去有点散乱,其实不乱,因为奶奶的指引就是一条线索,把月亮的足迹串联了起来。
三、自主学习,追寻月迹
默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把你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找出来,圈出关键词体会,再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集体交流,感受月迹
谁愿意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一听?
1.“我们看时……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1)这段话中哪里好玩有趣?(预设:动作、形状、儿化音)
(2)你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2.出示:第3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
(1)这个段落里有什么好玩、有趣的,能和大家说说吗?
(2)哪句话是写月光的?你能用一个字来说说院子里的月光给你的感觉吗?(预设:美、白、亮)
(3)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作者是怎么把这种美写出来的?(叠词)请你圈出叠词。
3.读第9~19自然段,领悟主旨。
(1)自由读对话,出示三妹的话,谁来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2)质疑:这段对话写的是什么的?这段对话能去掉吗?
(3)“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后来我们又在哪里找到了月亮?(找相关句子)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自己找到了月亮呀?这时的月亮仅仅是月亮吗?还代表着什么?(预设:童年的趣事、童年的好玩,代表着美好的童年回忆)
五、介绍作者,推荐阅读
1.介绍作者。
(1)贾平凹。重点提示“凹”读“wā”。
(2)了解贾平凹钟情“明月”和“山石”的原因。(出示材料)
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
——贾平凹《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
2.推荐阅读:《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
【教学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