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教育与传播学理论主要包括直观教学理论、视觉教学理论、戴尔“经验之塔”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获得信息、发展认知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学规律,是学前教育技术最直接、最浅层次的理论基础,直接指导学前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际应用。
1.直观教学理论
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福禄培尔、乌申斯基等多位教育家长期不断实践与理论探索,促使直观教学理论体系逐渐成形、完善,并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应用。19世纪初期,直观教学开始在欧洲流行,并迅速传到美洲大陆。直观教学成了教育者有意识的教育行为。
直观教学理论重视视觉化信息载体的选择应用,强调利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来向学习者呈示、表达教育信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具体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三种直观类型。
2.视觉教学理论
韦伯等人提出了早期的视觉教学理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核心观点:
其一,视觉媒体能提供具体、有效的学习经验。应用视觉教具,使学习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方向发展,符合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
其二,视觉教具的分类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程度为依据。韦伯按照“具体→抽象连续统一体”的思想,对典型视觉教具的分类是现实世界→模拟的现实→图画的现实→图解的符号→词语符号。
其三,视觉教材的使用要与课程有机结合。
3.戴尔“经验之塔”理论
1946年,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出版了《视听教学法》,在早期视觉教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他认为,对学生的学习来讲,有的经验是直接方式获得的,而有的经验则是间接方式获得的;按抽象程度来看,各种经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抽象、观察和做的经验)、十个层次。戴尔“经验之塔”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其一,塔基的学习经验最具体,越向上越抽象。它根据不同教材和方法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程度将它们分类,是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和能力、根据教学任务性质选择合适媒体的理论指南。
其二,塔的分类基础→具体或抽象的程度与学习的难易无关。各类学习经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学习途径,使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产生有机联系。(www.zuozong.com)
其三,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抽象,防止“言语主义”(从概念到概念的做法)。学习间接经验应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作为充实的基础,同时要适时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
其四,每个人的经历都受时空限制。位于塔腰阶层的视听教学媒体能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戴尔所谓的“替代经验”,有助于突破时空的限制,解决教学中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的矛盾,弥补各种直接经验的不足。
戴尔“经验之塔”为学前教育技术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首先,它指明教学应当从具体到抽象然后才能发展成为概念;其次,它可以帮助教师找到学前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它所使用的教学层次,可以指导教师很方便地把新的教学手段加入“塔”的适当位置上;最后,提醒教师应注意学前教育技术必须与课程相结合,不能在教学中盲目使用、滥用,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
4.教育传播理论
美国拉斯韦尔(1902—1978)、罗密佐斯基等人运用传播学观点、理论与方法系统地研究、探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传播现象与规律,逐步发展形成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其一,教学是信息传播与反馈的双向互动过程,依赖教师(信息传播者)、学生(信息接收与反馈者)共同参与。
其二,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可以分解为多个连续的阶段或环节,如我国学者南国农、李运林提出的教学传播六阶段模式。
其三,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通道、环境等。
其四,构建了教育传播系统的一般模型,指明了教育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基本功能。
其五,阐明了教育传播的特点:明确的目的性、内容严格规定性、信息接收者特定性、媒体与传播通道的多样性。
其六,总结提出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共同经验原理、抽象层次原理、重复作用原理、信息来源原理、最小代价律和媒体选择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