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前途充满荆棘,寻求中道生存

佛教前途充满荆棘,寻求中道生存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将来,也可以说几点意思。六朝以来,中土佛教势力很大,出家、在家四众,人数很多,思想的影响,对四众是深入,对四众以外的不少人是浅入。知,难见诸行,这由佛教的立场看,是个遗憾。上面两点意思,总起来是佛教的前途充满荆棘,不易走,或者说,想生存下去,有不少困难。怎么样才能够取得既不放弃基本教义,又不远离现代精神的中道,以期能够生存下去,这个问题太大,只好留给与佛教、与佛教教理有牵涉的一些来者慢慢思考。

佛教前途充满荆棘,寻求中道生存

关于将来,也可以说几点意思。

第一点,佛道的知和行,与现代的想法和生活有大距离,求现代人接受大不易。先说知,现代是科学统辖一切的时候。所谓科学,是求可以说明因果关系、可以实证的知识。往大处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个星系,等等,都可以实证。往小处说,人体由各种细胞组成,某些病由病毒引起,等等,也是可以实证。佛书上的讲法不然,大至三十三天,小至阿赖耶识的种子,都来于玄想,是不能实证的。能实证与不能实证对比,舍前者而取后者,即使非绝对不可能,总是太难了。知不能不影响行,于是科学之下产生了科技。科技想解决的偏于实际问题,如空调可以改善住的条件,飞机可以改善行的条件,等等。这等等相加,会引来生活方面的大变化,即不可意的成分渐渐减少,可意的成分渐渐增加。减之又减,加之又加,其结果,世间的情况就会离佛家的想法(世间是苦海)越来越远。再加上佛家的不率性而行,太难,求现代人能够沿着玄奘、马祖等人的路线走,必是越来越困难。

第二点,信士弟子会逐渐减少。科学与宗教,至少是知的部分,难于调和。这样,科学知识的势力膨胀,宗教信条的势力就会相应地缩小。这是一切宗教共有的命运。六朝以来,中土佛教势力很大,出家、在家四众,人数很多,思想的影响,对四众是深入,对四众以外的不少人是浅入。到现代,虽然信教有自由,各地还有一些寺院,可是甘心住在里边、执意求解脱的人总是为数不多了。在家的二众自然更少。可以想见,此后这种情况还会发展,就是说,信士弟子会越来越少。佛学,作为哲学史的一个门类,会在研究哲学的机构和大学的教室占一席地。但这是研究,等于站在外边用冷眼看,而不是随着大流走下去。知,难见诸行,这由佛教的立场看,是个遗憾。还可能有更大的遗憾,是灭苦的大志和办法,以及誓愿度的弘愿,都渐渐在人的思想中消逝。这值得惋惜。说值得惋惜,是因为,如果人的生活可以分为物质、心灵两部分,昔人感到的心灵方面的问题,不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削减净尽。那么,昔人对这类问题的成系统的想法和解决办法,也就值得保存,并在必要的时候思索一下。也就是根据这种想法,我觉得,佛道,尤其禅的修持方法和生活态度,总是应该当作宝贵的遗产收藏在适当的地方。(www.zuozong.com)

第三点是求生存的两难。上面两点意思,总起来是佛教的前途充满荆棘,不易走,或者说,想生存下去,有不少困难。信士弟子们当然想生存下去,困难怎么克服?很明显,是要在两难中闯出一条中道的路。这两难的路,一种偏于保守,就是紧抱着教义不放。这,刚才说过,就会与现代的思想和生活格格不入。具体说,还相信万法唯识,用现代化设备也是苦,禅悟后可以了生死,等等,必难于取信于人。这条路不能畅通,于是不得不试一条偏于维新的,就是向世俗靠近,或说趋向现代化。怎么化?一言难尽,因为牵涉到无限事物,不能遍举,就是只举一项,如用农药害虫,也不好办。前不久看报,见某活佛曾说:“如果将‘四大皆空’理解为不妄求,不做非分之想,不沉溺于物欲,则仍有其保留和存在的价值。”这用意很好,可是就佛理说,放弃“四大皆空”,究竟变动太大了。我有时想,不得已而向世俗和现代靠近,如果把“人生是苦”的想法也放弃了,路是容易走通了,但那还能够算作佛教吗?怎么样才能够取得既不放弃基本教义,又不远离现代精神的中道,以期能够生存下去,这个问题太大,只好留给与佛教、与佛教教理有牵涉的一些来者慢慢思考。

第四点,也不排斥另一种可能。这是指较长时期之后,整个世界思潮可能有变化,就是由向外的追求科技,变为向内的追求内心。如果竟会这样,佛教教义以及禅宗的修持方法,是各种心学中的很重要的一种,也许还会有人把它从书库里找出来,刮目相看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