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民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强盛、文明进步的象征。大陆法系的国家,都以能不能制定一部民法典来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的成熟程度。
(一)中国《民法典》的重磅出台
早在清朝末年,在经历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尤其是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清政府终于认识到,仅仅在军事、技术方面学习他国,无法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于是转向从制度层面寻找妙方,以求“变法图强”。《大清民律草案》的起草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1902年,沈家本、伍廷芳被任命为修律大臣,拟制定刑律、民律。1908年10月,晚清政府聘请日本法学家松冈义正为顾问,正式起草民法。定稿的《大清民律草案》共1569条,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等五编。其中,总则、债权、物权三编由松冈义正等人仿照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的体例和内容草拟而成;亲属、继承二编由修订法律馆和礼学馆起草。《大清民律草案》拟订完成后仅一个多月,辛亥革命爆发,不久后清王朝覆灭,这部民律草案没有来得及正式颁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实现法治,即全面依法治国。“现代法治的核心在于规范公权力,保障私权利”[3],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扩张私权利的方式来约束公权力的运行,而保障、扩张私权利的任务主要是由民法来完成的。
中国当代法学专家普遍认为,“民法典”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编纂中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数代人的夙愿,邓小平、彭真、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专题研讨民法典制订工作,我国曾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组织《民法典》起草,皆因时机不成熟而没能最终完成。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历经多年的努力,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民法典》。
世界主要民法典概览
(二)中国《民法典》的多维解读
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出台恰逢其时。她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回应时代问题的产物,是新时代的民法典,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格。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则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土地征收、合同签订、商业活动规则,小到缴纳物业服务费、高空抛物等方方面面,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直接依据。可以说,中国《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www.zuozong.com)
第一,它很贴心,反映人民的意愿。中国《民法典》的颁布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标志性事件。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立法机关严格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则,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4],让立法在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吸纳各方智慧,形成“最大公约数”。
民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民法问题本质上又是民生问题: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网络虚拟财产保护做出规定,细化网络侵权责任,明确规定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规则……中国《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因此,可以说,中国《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
第二,它很温柔,润德细无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事法律体系的过程。
中国《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实现了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和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完美融合,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了强大的道德力量。人类的法治实践证明,优秀的民法典必须反映所处时代的精神、契合所处时代的特征、解决所处时代的问题、助推所处时代的进步。中国《民法典》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其施行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三,它很霸道,九部法律因此废止。中国《民法典》不是一部“新法”,她是在《民法通则》《民法总则》《担保法》《合同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九部法律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而成的,可谓是“九法归一”和“顺理成章”。《民法典》施行之日,正是九部法律废止之时。
中国《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基本遵循,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
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将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加完备的法治保障,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