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茶之性,贵知采候。太早,其神未定。太迟,其精复涣。前谷雨五日间者为上,后谷雨五日间者次之,再五日者再次之,又五日者又再次之。白露之采,鉴其新香。长夏之采,适足供厨。麦熟之采,无所用之。凌露无云,采候之上。霁日融和,采候之次。积阴重雨,吾不知其可也。
——《茶录》
吴淞人极贵吾乡龙井,肯以重价购雨前细者,狃于故常,未解妙理。嶰中之人,非夏前不摘。初试摘者,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待后,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往日无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他山射利,多摘梅茶,梅茶苦涩,止堪作下食,且伤秋摘,佳产戒之。
——《茶疏》
采时,宜晴不宜雨,雨则香味减。武夷采摘以清明后谷雨前为头春,香浓味厚。立夏后为二春,无香味薄。夏至后为三春,颇香而味薄。至秋,则采为秋露。
——《闽产录异》
采摘。大概清明至谷雨,为头茶。谷雨后,为二茶。立夏小满后,则为大叶颗,以制红茶矣。世所称明前者,实则清明后采。雨前,则谷雨后采。
——《种茶良法》
采集若按四季可划分为春、夏、秋、冬;若按节气可划分为清明至小满为春,小满至小暑为夏,小暑至寒露为秋,霜降至立冬为冬。
雨天采茶交货
采集各地差异较大:有些地方是露水天不采、雨水天不采;但有些地方下大雨也照采不误。
不同时节的采集,茶树芽、叶、梗的氨基酸含量不同。一般情况下是春天比夏天的含量高;而茶树芽、叶、梗的嫩老程度不一样时,氨基酸的含量也会不同,基本上是嫩的比老的含量多。
在江浙一带,习惯上将十月间采集的称为“小春茶”,如《茶史》中就有“吴人于十月采小春”的记载,但在云南则是“谷花茶”(《云南通志》),四川则称“晚茶”(《四川通志》),而湖南的“桂花茶”(《柳县志》)则在七、八月间采集。另外一些地方的采集还分为“春茶”(谷雨前)、“仔茶”(芒种前)、“禾花茶”、“白露茶”等。各地的温度、降水、土肥、茶树品种、位置等不同,对茶树芽、叶、梗的生长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采集时间。
(1)春采
一般指当年茶树第一次萌发芽叶开始至立夏节气之间的时间。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到立夏之间共有如下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采一般指的是立春到立夏之间采集的芽、叶、梗。(www.zuozong.com)
茶树在冬季大部分时间处于不长芽的状态,休养生息的时间会较长;少部分生长在南方的茶树则相反。一些有雪地方的茶树则会生长得更好,不但可以冻死大部分害虫,使来年的害虫量大大地减少,而且由于雪水中氮化物含量比雨水中多5倍,融化后的雪水,能够给土壤带来较多的氮化物,对茶树来说雪水象征着肥水。
春季来临后,温度适中,雨量充沛,茶树会缓慢发芽,初春的阳光照射相对较弱,叶梗的养分多而消耗少,生长缓慢积累了不少营养物质,使得春季茶树的芽、叶、梗一般比较肥硕,颜色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及相应的全氮量和多种维生素富集,此时采集的芽、叶、梗所含的各种物质往往是比较丰富的。初春气温相对较低,有利于茶树对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芽、叶、梗中的游离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低温使芽、叶、梗中的芳香类物质更容易保存。
(2)夏采
天时。茶感上天阳和之气,故虽有微寒,而不损胃。以采于谷雨前者为佳,盖谷雨之前,春温和气未散,唯此时之生发为最醇。若交夏,则暑热为虚,生机已失,亦犹豪杰不遇,未免有生不逢时之叹也。故曰:夏茶不如春茶。
——《茶史》
春采
秋采
夏采
冬采
5月至7月的夏季天气炎热,茶树芽、叶、梗生长迅速,使得内含物的含量相对地有所减少,特别是以氨基酸为主的物质会减少,使芽、叶、梗的紫色加深,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等含量比春采的多。
(3)秋采
秋采是二十四节气立秋至白露之间,也就是8月中旬以后。秋季气候是秋高气爽,雨水较少,这个季节的茶树芽、叶、梗内的沉香醇、苯乙醇、香叶醇等含量高。而白露至秋分之间的茶树经过春、夏季的生长、消耗,到了白露前后便会进入又一次生长佳期,芽、叶、梗的内含物含量相对平稳、和谐、丰富,不像春、夏时期可以有较大的起伏,各方面都会显得比较稳健,更能显现出茶树品种的品性,所以古人云“春茶苦,夏茶涩,要好饮,秋白露”就是此道理。
(4)冬采
冬采一般是在10月下旬开始,冬季是在秋采完结后,气候逐渐转冷,茶树芽、叶、梗开始缓慢生长,若气温持续下降茶树的生长会更加缓慢甚至停止。但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南方一些地方的茶树在冬季还是可以正常生长并且少量采集。一般情况下,冬采的芽、叶、梗所含各种物质含量与秋采的差不多,某些地方的茶树芽、叶、梗内所含各种物质还会逐渐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