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喜风糕
江南素有食糕传统。“糕”,谐音“高”——步步高,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故被视为“讨口彩”的吉祥物。在物质匮乏年代,糕因制作相对简单、易存储而进入千家万户。正如饺子之于北方人,在江南家家户户吃了糕才算过年。岁末年初,灶台蒸糕时弥漫的热乎乎的水蒸气,慰藉了多少归家游子的心。
罗泾从前偏僻落后,农民在繁忙农事之余,因陋就简做些点心充饥。与“苏式糕点”一脉相承的当地农家蒸糕“四喜风糕”,因在选料、用料、制作工艺、风味、生产经营上别具一格,为百姓喜闻乐见,享有“南点”美称。
罗泾“四喜风糕”承载着乡土风情的历史记忆。四喜,即新婚之喜、出生之喜、乔迁之喜和寿诞之喜。当地传统风俗给农家蒸糕赋予了追求美好的象征意义,使之成为百姓作为喜庆活动馈赠亲友的必备礼品。
新婚之喜:“行盘糕”——年轻人结婚办喜事,新郎去新娘家“担嫁妆”,按当地风俗,要备彩礼,通常为一对公母鸡、一腿猪肉、一条“乌青鱼”、二“蒸”大糕等八样食物。这二“蒸”大糕俗称“行盘糕”,此糕为圆形,重达八斤,糕面铺满枣子、蜜饯、青红丝等,寓意甜甜蜜蜜、早生贵子。
出生之喜:“定胜糕”——当地百姓有小囡出生,按风俗要“办酒水”和“发囡食”。有的在小囡出生的第六日办,俗称“六朝酒”;也有出生满一个月办的,叫“满月酒”;或者满两个月办的,叫“双满月酒”等。庆生酒除盛情款待应邀参加的亲朋好友外,还需赠送“红蛋”(染成红色的鸡蛋)和“定胜糕”等食物,俗称“发囡食”。传统的“定胜糕”一般为元宝形,糕的中央点上红色牡丹花,寓意荣华富贵、吉祥喜庆。
乔迁之喜:“满囤糕”——当地百姓造新房,将“上梁”(新房子屋顶正中的大梁入位)视为喜庆节点,大梁上须贴“福”“禄”“寿”三个字,并挂炮仗、万年青。上梁时,由身在屋顶的工匠“作头”燃放鞭炮,并将馒头和糕(谐音“满囤糕”)往下抛,主人在下面用“大系身”(围裙)接住,分发给在场观礼的亲朋好友,共享喜气。此风延续至今,并延伸到搬家的乔迁之喜,将抛“馒头糕”演变为分发“馒头糕”。“满囤糕”一般为圆形小糕,寓意丰衣足食、平平安安。(www.zuozong.com)
寿诞之喜:“寿糕”——在罗泾地区,一直以来有给长辈拜寿送“寿桃寿糕”的习俗。相传王母娘娘过生日,寿宴上拿出蟠桃来招待各路神仙,这蟠桃三千年结一次果,只要吃上一口就能长生不老,所以桃就有了“长寿”的象征意义。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在长辈过生日时送上鲜桃,希望长辈健康长寿。可是鲜桃有季节性,在没有鲜桃的时节,人们便把米粉做成桃形,蒸熟后送给长辈拜寿,俗称“寿糕”。这个风俗流传至今。“寿糕”为桃形,糕面铺“长生果”、红枣、核桃肉、红绿丝,内有豆沙馅,寓意红红火火、健康长寿。
“四喜风糕”荣获“上海市十大农家点心金奖”
从前,家家户户都会做“四喜风糕”。以当地优质稻米为材,粳糯搭配,浸泡后沥干磨细成粉,加糖(红糖、白糖均可)水拌和,筛滤成料,装入模具,根据需要添加赤豆、红枣、桃仁及其他蜜饯,在笼格内蒸煮即成。工序并不复杂,但粉的细度、料的干湿度、辅料添加得是否合理、火候把握得是否适度,都需掌控得当,恰到好处。“四喜风糕”的制作技艺,经历了上百年的实践和发展,形成规范流程。每道工序自有章法,每个环节掌握严谨,在精制细造中生产的产品虽形状不一(各式圆形糕、花式型的定胜糕等等),使用辅料不同,口味也不尽相同,但色、香、味俱佳,且糯而不粘,味美爽口,老少咸宜。
而今,会做糕的罗泾人越来越少了,硕果仅存的制作者把他们的乡愁、乡情、乡韵都揉进了“四喜风糕”里。值得骄傲的是,几年前,在上海市农委和旅游委联合举办的“上海市农家菜大擂台比赛”中,罗泾“四喜风糕”荣获“上海市十大农家点心金奖”,并被载入《海派农家菜2》一书。
“四喜风糕”在2016“记忆中的宝山”非遗展示周展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