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一直没有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因为当时家里贫穷,欧阳修只能用芦荻当笔,在地上学习写字。欧阳修从小就很聪明,读书过目不忘。
那时,宋朝建国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是当时流行的文章体裁仍然承袭五代时期的陈规,行文刻意雕琢,追求对偶。当时的士大夫们又大多因循守旧,所作文章见识浅薄,格调不高。在欧阳修之前,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就想恢复古文,以改变当时的文风,但因能力不足,没有如愿。欧阳修在随州当地的一户姓李的人家的废书筐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的《昌黎先生集》,读完后生出仰慕之情。于是欧阳修用心寻求其中的精义,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从此便立志要和韩愈并驾齐驱。
宋仁宗年间,晏殊主持礼部考试,欧阳修考了第一名,在殿试中又被选为甲科进士。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互为师友。后来欧阳修又结交了梅尧臣,一起吟唱诗词。从此,欧阳修便以文章而名扬天下。
后来,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的士人崇尚作新奇的文章,还把这种文章体裁称为“太学体”。欧阳修坚决排斥这些怪异艰涩的文字,凡是写成“太学体”的都不予录取。录取结束后,过去那些文字轻浮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都聚在欧阳修的马前起哄,场面乱到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欧阳修的这种做法却大大改变了考场的文风。
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不烦冗、不省略,恰到好处;在议论上,简单明了,善于联系事物分析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在驳斥他人的错误时有很强的说服力。(www.zuozong.com)
除了文学,欧阳修还善于修史学。皇帝让欧阳修修撰一部《新唐书》,后来又独立写成一部《五代史记》。
欧阳修除了自己致力于文史研究,还对有才华的后辈们提携有加。当时得到欧阳修赞赏、举荐的人,后来大多成了天下的名士。我们所熟悉的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原来都是寂然无名的,但欧阳修认为他们很有才干,并广为揄扬他们的声名。
欧阳修对朋友也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他或是推荐,或是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的家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